炮击短暂停歇后,一队士兵冲过来,厉声呵斥并将他们带到后方连部。
连部设在一个半塌的农家院,沙袋工事、电话线,气氛紧张压抑。
士兵们面带疲惫,眼神却锐利如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章:出奔惊魂与稚梦方醒(第2/2页)
接待他们的张连长,三十多岁,精干黝黑,目光如刀。
他扫了一眼郭兆年那封可笑的“告别信”,又逐一打量这群狼狈不堪的半大孩子,目光最后落在最瘦弱的林怀安身上。
“投军?就你们?”
张连长的声音沙哑冰冷,“小鬼子的炮弹认不认你是学生娃!你这身子骨,上前线就是送死!白白牺牲,有什么价值?!”
林怀安被骂得抬不起头,鼓起勇气带着哭腔问:
“连长,我找我叔叔,25师145团林崇岳连长……”
张连长沉默了一下,指着旁边的重机枪和远方的焦土:
“看见了吗?咱们的枪炮不如人,因为国家弱!工业不行!科技落后!”
他语气沉重,“25师在古北口打得很苦,伤亡很大……你叔叔是英雄,但仗打到这份上……失踪、牺牲,太寻常了。”
他盯着林怀安,一字一句:
“救国,不光是靠我们用血肉堵枪眼!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真正的救国,是让国家强起来!让后辈用上最好的飞机大炮!!靠什么?靠知识!靠你们这些读书人!回去!好好念书!学造机器、学造武器!那才是真正的救国!比你现在跑来送死或漫无目的找人,强一百倍!对你家人,也更有交代!”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醒了林怀安!
救国……不只是扛枪?
他羞愧于自己糟糕的成绩,卑微地问:
“连长……我怎么才能长高长壮……不被人欺负?”
张连长愣了一下,语气罕见缓和:
“娃啊,饭要一口口吃。想变强?先回去,把身子骨练结实!每天跑步、打拳,饭要吃饱!骨头硬了,底气就足!身子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板,读书做事才有根基!”
突然,传令兵报告阵地吃紧。
张连长立刻恢复冷峻,吩咐老兵用驴车送他们回去,最后对林怀安说:
“回家等消息吧。真要有什么……阵亡通知书会送到家。在这乱跑,没用。”
只有郭兆年等两人因体格壮实被留下帮忙。
林怀安和其他人像不合格品被塞上南下的驴车。
回去的路漫长而沉寂。
驴车颠簸,同伴垂头丧气。
林怀安却一直回想着炮火的恐怖、伤兵的惨状、难民的麻木,以及张连长那句“读书救国”、“对家人有交代”。
害怕依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冷水浇醒的清醒。
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
几天后,几人灰头土脸回到学校,自然迎来孙主任的雷霆震怒和全校师生的指指点点。
但这一次,林怀安没有像以前那样深深低下头。
他依然瘦小,却站得直了一些。
第二天拂晓,天色未明,宿舍鼾声四起。
林怀安悄悄起身,穿上洗得发白的校服,蹑手脚出门。
清晨的操场空旷寒冷。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开始沿着粗糙的跑道,笨拙却坚定地跑了起来。
脚步沉重,呼吸急促,肺里火辣辣地疼。
但这一次,他的眼睛里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光——那是认清现实、找到方向后的坚定。
“先搞定‘体能关卡’。”
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自己说,“读书……救国……”
成长点:
幻想的彻底破灭: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与自身的渺小,彻底抛弃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幻想。
救国认知的升华:从单纯“扛枪打仗”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科技强国、知识救国”的理性高度。
个人路径的明晰:认识到“强身”和“求知”是救国的基础,找到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方向。
内在驱动力的形成:将家仇国恨与个人成长结合,转化为强大的、持久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