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匠火燎原(1 / 2)

第72章匠火燎原(第1/2页)

武昌城西,原本相对僻静的区域,如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连绵的工坊群落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吐出滚滚浓烟(在可控范围内),

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水轮带动机轴的嘎吱声、以及试验场不时传来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属于工业时代的粗犷交响乐。这里,便是华夏护国军的心脏与利爪——武昌军工总坊。

开封大捷与“华夏护国军”的旗帜,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文人志士和热血青年,还有一种更为宝贵的力量,工匠。

满清入关,重骑射而轻匠作,许多依靠手艺为生的工匠地位低下,生计艰难。

更别提那“剃发易服”令,对于许多将技艺与祖传规矩、衣冠仪表视为一体的匠人家族而言,更是精神上的摧残。

当“武昌重匠、兴格物、抗暴清”的消息随着商队、流民和敌后尖兵的活动逐渐传开后,一颗颗渴望尊严与用武之地的心,被点燃了。

从苏杭来的丝绸工匠,看到了纺织机械改进的契机;从景德镇逃出的瓷匠,试图在新的窑炉里烧制出更坚固的材质;

从佛山南下的铁匠,带来了精湛的金属处理经验;甚至还有从边陲之地冒险前来的,擅长****、皮革甲胄的少数民族匠人。

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带着各自传承的工具和独门手艺,如同百川归海,涌向了武昌。

军工总坊的负责人阿铁,这位曾经的巴寨铁匠,如今的工部侍郎,看着名册上日益增多的、来自天南地北的匠人名字,激动得手掌都在颤抖。

他亲自站在坊区大门外,迎接每一批新来的匠人,

握着他们粗糙的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话语说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这里,手艺就是本事,做出好东西就是功劳!”

一位来自山东的老铸炮匠,看着眼前规模宏大的铸造车间和那奇特的“水泥”高炉,老泪纵横:“俺这手艺,原以为要带进棺材里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为咱汉家江山出力啊!”

在这股工匠涌入的浪潮中,一群人的到来,引起了格外的关注。他们衣着朴素,纪律严明,不善言辞却手脚麻利,为首的是一位被称为“墨离先生”的长者。

他们,便是墨家学派的实践派传人。墨家,自秦汉以后几乎绝迹于朝堂,但其“重视实践、兴利除害、精通守城器械与手工技艺”的学问,却在民间以极其隐秘的方式世代传承。

墨离先生便是这一代的钜子(首领),听闻武昌有“兼收并蓄、重用匠人”之风,便带着核心弟子前来。

向拯民闻讯,亲自在经世书院接见了墨离先生。

两人就器械原理、力学结构、标准化生产等话题相谈甚深。

墨离先生惊异于向拯民提出的许多奇思妙想(如标准化零件、流水线作业),

而向拯民则对墨家典籍中记载的早已失传的机械构造和光学原理(小孔成像等)大感兴趣。

很快,墨离先生和他的弟子们便被聘请进入军工总坊,担任“技术顾问”。他们的到来,仿佛给原本主要依靠经验积累的军工生产,注入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

生产效率的革新:

墨家弟子极其注重流程与规范。他们首先从最基础的“雪魄炮”炮管铸造入手。

以往,炮管铸造多凭老师傅的经验,成品率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墨家弟子与阿铁及老匠人们一起,反复试验,确定了铁水的最佳配比、浇铸温度、冷却速度,并设计了标准的模具和测量工具(简易卡尺、规尺),

最新小说: 新娘出轨白月光,我怒娶她姨 青云扶摇 沐潇的三生 血色记忆:江湖往事 真千金通兽语,京城大佬跪破门槛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废丹房杂役?但我能提纯丹药! 渣夫兼祧两房,她转身嫁首长在军区杀疯了 叶无缺玉娇雪 宿主虐渣不眨眼,极品纷纷跪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