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苏以明应邀发表演讲。他从围棋的历史起源讲起,讲述了这项古老艺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重要地位。接着,他结合现代社会特点,提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围棋文化的创新思路。比如,开发智能围棋APP,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围棋知识;建立在线博物馆,收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举办虚拟现实(VR)展览,重现古代围棋比赛场景等等。这些新颖的想法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兴趣,纷纷称赞苏以明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苏以明也没有忘记关注基层群众的需求。他知道,只有当围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才能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因此,他发起了“围棋进万家”公益行动。该行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并喜爱上围棋。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免费授课活动;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阅读的围棋科普读物;拍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教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
在一次社区活动现场,苏以明遇到了一位名叫张大爷的退休工人。张大爷告诉苏以明,自己年轻时就曾接触过围棋,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能深入学习。如今听说这里有免费的课程,便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真没想到现在学习围棋这么方便!”张大爷兴奋地说,“听你们这么一讲,感觉围棋里藏着好多学问呢!”
看到老人们对围棋重新燃起的热情,苏以明感到非常欣慰。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它就会茁壮成长。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发现围棋的美好之处,从而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随着“围棋进万家”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围棋活动中来。无论是在公园长椅上对弈的老者,还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孩子,亦或是下班后相约一起切磋的企业白领……围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苏以明和他的团队默默付出的心血。
正当苏以明沉浸在推动围棋事业发展的喜悦之中时,一个新的挑战摆在了他的面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围棋程序日益强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顶尖棋手。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人担心传统围棋文化会因此受到冲击。面对质疑声,苏以明决定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他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人机共融”的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探索人类棋手与AI围棋程序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寻找二者优势互补的新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究团队终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们发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棋手可以通过与AI围棋程序协作,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棋局。例如,在复杂局面下,AI可以根据海量数据快速计算出最优解法,而人类则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选择最合适的落子点。这种人机协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比赛观赏性,也为围棋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研究成果,苏以明策划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人机共融”围棋邀请赛。比赛中,参赛选手需要与指定的AI围棋程序搭档完成整盘棋的较量。这种新颖的比赛形式立刻吸引了众多围棋爱好者的目光。最终,经过激烈角逐,由职业棋手李世石与AI围棋程序AlphaGo组成的组合脱颖而出,赢得了冠军头衔。赛后,李世石表示:“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AI并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可以携手前进的伙伴。通过与它的合作,我看到了围棋无限可能的发展前景。”
这场成功的赛事不仅打消了外界对于AI冲击传统围棋文化的担忧,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于围棋的兴趣和热情。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项古老艺术。苏以明说:“科技的进步并不会取代传统文化的价值,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让围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随着“人机共融”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围棋从业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一些培训机构推出了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人机协作课程,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部分企业则利用AI技术开发出更为精准高效的围棋数据分析工具,辅助教练制定训练方案……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苏以明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勇于拥抱新技术变革,就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对于未来,苏以明充满信心:“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围棋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