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渡海迁徙来的,这有何奇怪?”眼神疯狂之人冷哼道,“有些人来早一些,有些人来迟一些而已。我们这里的纪氏就来得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纪国灭亡之后,纪氏各分支从春秋战国以来就向各地迁移扩展,他们是个大族。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元明时候,更进而向海上的澎湖列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纪氏大概早在唐代之前就来到我们这边,伴氏和纪氏都是朝廷自古以来的名门。当藤原氏的先祖还只是在宫中担任祭祀占卜的小官时,伴氏、纪氏就已经是皇上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臣了。对于藤原氏的崛起和壮大,这些没落的豪门自然是心有不甘。故此,在历朝针对藤原氏的阴谋中,都少不了他们的影子。承和之变后,伴氏对藤原家族的良房刻意压制其他豪族的做法十分不满,与纪氏等同病相怜的豪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对良房的小集团。此后发生了火烧应天门的事变,良房将伴善男关押起来,伴善男的家臣和伴清绳被捕。在刑讯之下,伴清绳他们供认出火烧应天门乃是由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谋的,因而良房借机排除了最后一股反对他的异己势力。伴氏也属于中原的汉姓之一,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的侍从官伴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伴,读作‘判’,不可读作‘半’。此‘伴读’家族的历代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伴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我啃着指尖问:“那些渡海迁徙来的人为什么要编造族谱呢?”
“改变姓名是为了便于更融洽地入乡随俗,免得被排斥。”眼神疯狂之人摇了摇竹扇,说道,“编造族谱却是为了做官。因为我们这地方沿承了魏晋的门阀制度,搞官位世袭,世代的名门望族垄断权力,出人头地尤其讲究家世出身。这种陈腐过时的风气迫使许多人为名利权位篡改家名和系谱,甚至不惜编造祖宗族谱,攀附名门贵族,以谋取好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我祖父霜台公就自称是藤原氏或者忌部氏的后代。他很热衷于改家谱,在他之前那帮家伙也爱玩这手,家系原本据说是越前国织田庄剑神社的祠官,先人从魏国迁移过来种桑树务农以后,往前怎么算也只能推算到魏香神那儿,然而他妙笔生花啊,居然能把系谱一路改到尾张守护斯波氏的被官织田氏什么‘补任’又啥啥‘守家’的某某分家。不过也没办法,毕竟我们朝廷那些大官全是由‘五摄家’那几个大姓家族世代垄断,公卿大臣几乎全给他们世袭。就连出任幕府将军也要看是不是源氏或平氏后裔这样的出身,那帮公卿还嫌我出身低,不够格当关白或大将军。谁稀罕他们?我偏不当!朝廷求我去当也不干……”
我咬着手指问:“你们家出身低吗?”
“闭嘴!”眼神疯狂之人懊恼道,“我们是在进行古坟时代以来流于弊端的氏姓制度考据吗?‘氏姓制’属于世袭制度。此般权位垄断,既孕育了懒惰和安于现状,又成为争权夺利斗争的肇因。门阀林立、职位世袭,这种魏晋至隋唐时期流传下来的过时东西,就连明朝那边也早已弃用。后来他们搞科举之制,就好很多。说起‘氏姓’,据几百年前的《新撰姓氏录》记载,在我们这里一千一百八十二个姓氏中,至少有三百七十三个是从中原和朝鲜迁徙的‘渡来人’。而其实还有更多,改成什么姓氏的都有,最后你分不出来谁是谁……不过从各自姓氏也可以隐约看出先辈的来历、家世以及分工痕迹,我们家祖上是种桑田之类纺织用料的分工,你们家祖上的田里种植稻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