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此人竟是当年襄阳保卫战中的一名老兵,如今也已经混成了头头,当年鹿清笃创造一套刀法一套枪法传于军中,也曾手把手指点过他,难怪如此面熟。
与鹿清笃一番激动寒暄后,那军官猛地转身,对着方才拦路的年轻守门军士呵斥道:“你这没眼力见的憨货!连老子教你的那几手保命的刀法,都是这位鹿大侠亲手所创!他是咱们襄阳城的大恩人,全城百姓都认得的大英雄!你竟敢将他拦在城外?真是岂有此理!”
“军爷息怒!”鹿清笃见他要骂人,连忙出声劝阻,“这位小兄弟恪尽职守,盘查没有任何公据的陌生面孔,本就是他的本分,何错之有?切莫因此责难于他。”
说罢鹿清笃转向那年轻的守门军士,和颜悦色地道:“这位军爷,我等因一时疏忽,未带公据在身。不过,现下有这位军爷作保,不知可否行个方便,容我等入城?”
那守门军士不过十八九岁年纪,面庞犹带稚气,此刻听闻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道人,竟是传说中拯救襄阳的大英雄鹿清笃,又见对方对自己这等微末小卒如此客气,早已是诚惶诚恐,手足无措,连连摆手:
“不敢当!不敢当!原来是鹿大侠当面!小人有眼无珠,不识泰山,罪该万死!您快请进,快请进!”
鹿清笃正色道:“军爷言重了。你忠于职守,秉公办事,正是我大宋军人之楷模!若我边关将士,人人皆能如你这般,何愁鞑虏不灭?何愁江山不固?”
这一番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那少年军士何曾受过如此褒奖?尤其这话还是出自他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之口!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和自豪感瞬间充溢胸膛,只觉得身上那套破旧的不知缝补过多少回,被多少人穿过淘汰下来的军装,此刻也变得格外挺拔光鲜起来。
三人顺利入城,潘晴儿依旧被街市的繁华吸引,东张西望。苏云岫则看着鹿清笃,眸中异彩连连,轻笑道:
“鹿左使胸襟气度,果然令人心折。旁人拦你、为难你,你非但不恼,反倒由衷赞许对方恪尽职守。”
鹿清笃淡然一笑:“他秉公执法,我为何要恼?人与人相处,贵在相互敬重。更何况,这些守土卫国的将士,甘冒锋镝,以血肉之躯护佑家国黎民,难道不值得你我发自内心的尊敬么?”
作为穿越者,鹿清笃深知大宋自立国以来,重文抑武之风积弊甚深,保家卫国的军人甚至被蔑称为“贼配军”。
而他此番归来,矢志变革大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便是要扭转这“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荒谬风气。若连兵源都遭人鄙弃,又从何练就精兵强将?如何北驱胡虏,光复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