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西周时期就确立下来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代表,很鲜明的便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等级关系。
其中,衣着与服饰,无疑就是展现身份地位的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自打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农工商人等平民百姓阶层,所以说对于衣着的限制没有后世那么严格,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在具体领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的规定的。
这一点,由其体现在祭祀社稷天地鬼神时所穿着的正式的“礼服”上。
而在《周礼》中就已经确定的冕服制,在后世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实际上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就比如说,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就俨然成为皇帝冕服的标配。
玉佩,以及其他一系列配置自然是不能少的。
而且,到了封建王朝时代,上至秦汉,下至明清,在这之中的历朝历代的更迭演变,其服饰的讲究,似乎都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之规律。
就比如说,周朝尚火德,而秦朝尚水德,水克火。
所以说,周朝天子多喜红色服饰,而秦朝皇帝则是与之截然相反,服饰多以丹青玄黑雘色为主。
似乎,这一切,恰恰又成了历朝统治者证明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有利证据之一。
到了汉代,随着张骞通西域,班超等人的“凿空”之旅,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便得以开通并不断开发。
当然,除了外界诸国将各自国家的特产与技艺传到华夏。
华夏,作为回礼,自然也是将本国的特产与农耕、金属冶炼技术,传到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沿线国家。
而在其中,丝绸,作为一种名贵的丝织物与布料,借此机会,便传入到这些国家与民族文明。
而那里的人们,更是毫不吝啬,在将丝绸与其制作技术取来,制成衣袍后,便穿在身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衣着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
从出土与之相关的陶器等一系列手工艺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的图案样式,其中或多或少的表明了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民族文明,对于丝绸的喜爱程度,是不亚于亚洲人的。
即便,到了后来的数百数千年间,欧洲人对于丝绸所制成的衣物的喜爱,依旧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