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有关的养生歌谣,更是“层出不穷”。
至于养生这一领域,其中精妙的内涵,也是值得人们细细推究与思考的。
中医学对于养生这一领域,是这么理解的。
它们认为,天地是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中不断变化发展,以谋求某种程度的“平衡”,提高人的免疫力,从而让人不生疾病。
而人的五脏六腑呢,又刚好可以这五行元素一一对应。
调节好五脏六腑,无疑就是将这天地之中五行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调节平衡。
就比如说:
木元素,对应肝和胆,主疏泄、条达,与春季相应,主管生发。?
火元素,对应心和小肠,主宰心脉、主管血脉,与夏季相应。?
土元素,对应脾和胃,主运化,与长夏相应,主生化之源。?
金元素,对应肺和大肠,主宣发肃降,与秋季相应。
水元素,对应肾和膀胱,主藏精、主水,与冬季相应。
与此同时,阴阳二气学说,阴阳调和与阴阳互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完善了传统中医养生学的“缺陷”与“遗漏”的地方。
然而,以此为基础,在结合上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还有华夏传统的饮食观与空调观念,就进一步发展出了根据节气进行养生的中医秘法,还有以食疗为主,通过不同食材的搭配调和,实现养生的食疗养生法。
至于像八段锦和五禽戏等健身养生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阐译了广袤天地之中的五行元素以及阴阳之气等内容的相生相克,以及调节的道理。
而像《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以及其他一系列与中医相关的着名经典着作,它们所涉及的一系列观点和理念,也都为传统的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借鉴来源与理论实践经验,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其相对应的发展体系。
说完了华夏,让我们再看看西方养生学的发展。
相比于华夏相对成熟与系统的养生体系,西方的养生学理论,就相对逊色一些了。
西方的养生学理论,大部分都是呈“松散”且“独立”的状态。
由于其发展的相对短暂性,也没有像华夏一般有着较长时间的相关知识经验积累与发展基础。
西方医学,要到近现代,才相对发展成熟完善,并自成一派,成为世界上独立性较强的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