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地人,居所离希汇军校不远,母亲从事导游多年,工作区域主要围绕匣回古城大小景点。
军区环境辐射影响,居民日常高谈阔论,我从小耳濡目染军人英姿飒爽,家国情怀,羡慕向往立志从戎。
母亲工作性质,需熟识古城历史,购买相关史料不少,每每复读,或偶尔带上我开工导游,让我逐渐对文史书籍产生浓厚兴趣。初高中学了文科,文笔不错。
十八岁那年,希汇军校特招服役人员,父亲托军区大院朋友关系,让我如愿从了军,根据文笔特长做了宣传兵。
不久,我尝试投稿校报发表了几篇光荣事迹,影响积极。
校领导立即拍板把我安排在编辑部工作,负责全校板报规划书写。
在那段期间,我顺便考了教师从业资格证,服役结束争取到留校任教,从此致力于文史研究,教学相长,一晃眼快二十年了。
咱们学校自古以来吸纳人才不拘一格,只是军校特质更加注重学员精气神,做任何事要求果断杀伐雷厉风行。
致使学校整体风气尚武少文,学员文化素养熏陶不足,普遍情绪管理能力较差。
每每遇事学员多脾气暴躁,争强斗狠,力争上游,免不了搞些烂摊子让校方头疼,以至于校方多次加强校规校纪,强行约束,收效甚微。
留校任教以来,学校领导经常组织一些肚子里墨水多的新老学员,探讨研究,安排任务,培养全校师生文化素养,希望把崇文短板补上去。
起初人员不少,大家斗志昂扬,尤其文化新兵、新生激情四溢。
但学校偏重尚武由来已久,并非三两天就能起到效果。
随着退役、毕业等各种原因,成员更迭不断,越来越少。
最终只留下核心人员,我、月阅、夏诗诗,相对稳定。
不过月阅、夏诗诗平时很忙,多是在报纸发行上小做文章,不足挂齿。
我们急迫需要有影响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新鲜血液加入进来,共同致力崇文理想。
任教语文老师以来,我一直寻觅、关注各队人员情况,尤其校报系报这个窗口,希望有所收获,这不你出现了。
其他不提,单从你创作作品,便可看出你文化素养不俗,且才发布诗文三篇便风靡全校,深入人心。
偶尔关注文娱新闻,男女老少追星疯狂,思想行为多受偶像影响。你目前就彰显出偶像力量。
我打算把这个崇文任务交托与你,利用你的影响力做一次尝试。”
小白再次被寄予厚望,新增目标。
相较胡晓德、宇未天、月阅器重给予商场历练、发扬尚武、搞搞文学,丁亚伟所提目标“崇文”明显更加宏伟远大,且又与前者并无冲突,相反却能相辅相成,有效促进所有事情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