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突破在原料端。他让密探从岭南运回一种"速生竹",按宣州老匠人的"徨桶法"蒸煮:"竹材需劈成细条,石灰水浸泡百日,再入桶蒸九日九夜。"当第一锅竹浆出锅时,匠人发现其纤维细长如丝,且自带天然漂白效果。李承乾取过抄纸竹帘,按记忆中宋代"竹纸抄法"演示:"摇帘速度要快,仿急流漂絮。"这种技术迭代让竹纸成本比桃胶纸再降三成。
此时世家还在沉迷"稀缺崇拜"。崔氏推出"金箔桑皮纸",在纸浆中掺入碎金箔,标价百匹绢,号称"一张纸换一亩田"。李承乾将计就计,让将作监推出"平价金纸":用极细的金粉代替碎箔,每百张仅售五匹绢,却在纸背印上防伪的"龙纹暗记"——这种"质优价廉"的降维打击,让世家的奢侈品纸沦为笑柄。
贞观四年春闱,贡院出现历史性变革:半数举子使用桃胶纸答卷,三成寒门士子用上了新制竹纸。李承乾亲自阅卷时,发现一份来自剑南道的策论,纸背用淡墨打了三遍草稿——这是穷书生为节省用纸,在同一张纸上反复修改。他当即在卷首批注:"纸虽薄,志不薄",并将此卷列为甲等。
国子监的老儒们坐不住了。卢文操博士在讲经时,特意展示用金箔桑皮纸抄写的《诗经》:"看这墨色层次,岂是贱纸可比?"台下突然站起个太学生:"卢博士可知,此竹纸抄一部《论语》,仅需金箔纸价的五十分之一?"说话者正是去年用麦秆纸落榜的寒门士子,此刻手中拿着用竹纸誊抄的策论,纸页边缘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更精妙的舆论战在坊间展开。李承乾让乐官将"纸脉革新"编成《纸贵新乐府》,由棉纺社织女们在西市表演:"桑皮贵,竹纸贱,一张竹纸,换得功名现..."歌词中巧妙嵌入"崔氏囤货赔本寒门用纸中举"等真实事件。书肆里出现了《纸战演义》的话本,将世家与太子的造纸博弈写成章回故事,最后一回写着:"竹纸一出,桑皮无色,从此书肆,再无贵贱。"
粟特商人阿尔兹的商队里,新到的竹纸引发西域轰动。于阗国王亲自试用后,发现这种纸比羊皮纸轻便十倍,且能用水性颜料绘画,立即下令用竹纸抄写佛经。李承乾算准西域市场的时间差,让阿尔兹以"大唐贡品"名义高价售卖,同时暗中授意民间商队低价跟进——当西突厥贵族买到高价竹纸炫耀时,普通牧民已用上了廉价的"大唐民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