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37章 纸脉革新,棉纸困局

第37章 纸脉革新,棉纸困局(2 / 2)

"转向非纺织废料。"他在原料清单上划掉"破布",添上"麦秆、稻壳、树皮"。将作监匠人试了半月,发现麦秆纤维粗硬,抄出的纸页布满孔洞。李承乾却在《敦煌遗书》残卷中找到线索:"某寺僧用苇秆造纸,字可透背。"他让匠人将麦秆与麻纤维按七比三混合,在水碓中舂捣百次——当第三锅浆出锅时,匠人惊喜地发现纤维竟能勉强交织,虽纸面粗糙,却可书写。

更精妙的是"废料时间差"策略。他让密探在西市放出消息:"太子嫌棉纸太贵,欲废此术。"世家闻讯立刻放松对废料的监控,甚至低价抛售囤积的破布。十日后,当将作监突然大规模收购时,废料价格已回落六成。崔敦礼在朝会上弹劾"贱用废料污纸"时,李承乾呈上成本对比表:"新料纸三匹,废料纸八钱,价差三十倍。"

将作监新落成的水碓坊里,巨大的木轮在渭水中转动,带动石臼舂浆的声响震耳欲聋。李承乾蹲在刻度盘前计数:"百次舂捣,纤维断裂度刚好。"老工匠赵翁递过试纸,上面用墨写着"贞观八年春",虽有晕染,却未透背。这个效率提升十倍的装置,设计灵感来自他对汉代水碓模型的记忆,却让匠人按《考工记》"轮人"篇自行改良。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过度舂捣导致纤维过碎,纸页薄如蛛网。李承乾让匠人在水碓轴上安装竹制拨片:"每舂五十次,拨片自动换向,仿手工翻浆。"这个机械巧思源自他在博物馆见过的宋代水转大纺车,却故意不说破,只让匠人"看水流琢磨"。当第四版水碓试运行时,石臼舂捣声竟形成规律的节奏——匠人后来称之为"舂浆十二拍"。

与此同时,他设立"浆质评鉴会":让棉纺社织女、书肆老板、太学生组成评审团,每日给纸样打分。一个卖胡饼的老汉指着麦秆纸说:"这纸包饼,油透不烂!"这个民间评价让李承乾决定,先推广廉价麦秆纸用于包装,为棉纸改良争取时间——这种分阶段推广策略,暗合后世"技术迭代"的思维。

夏日暴雨连绵,将作监纸库进水。李承乾查看受损纸样时,发现被雨水浸泡的胶蜡纸竟比干燥时更柔韧。"水让胶蜡渗入纤维!"他立即让匠人改进施胶工艺:将白芨胶与棉蜡加热融化,趁纸页半干时涂刷。这个发现让新纸的耐折度提升至五十次,但成本也增加两成。

最新小说: HP白蔷薇与剑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红楼大官人 八部云河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四合院之八级工的幸福生活 穿越大唐:纵横家不好当 重生后小师弟在修仙界当白月光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都穿越了,带超级军火库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