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古代社会的信息流通速度是很慢的

第3章 古代社会的信息流通速度是很慢的(1 / 2)

(之前第十二卷有太多我个人情绪化的内容,从这章开始回归主题,后续个人想法的表达,会以第十三卷为载体)

在众多的历史网文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信息的传递速度,你下发一个命令,不是立刻就能全国都知道,偏远地区可能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二年才能知道消息。有的时候,改朝换代了,老百姓都不知道谁做皇帝。古代没有快马加鞭,没有“网络时代”,别幻想你能先人一步布局天下。

在现代社会,“信息”指的是几乎一切可被感知、记录、传递、解读的数据,从官方公告到小道消息,从社交评论到卫星影像。

但在古代,信息是稀缺品,是奢侈品,是需要“人跑腿”和“纸写字”的东西。

更准确地说——在古代,“信息”本质上就是:

人工口述(信使、探子、使节)

简陋文书(奏折、公文、家书)

有意传闻(谣言、风言风语)

官方公告(圣旨、榜文)

你写一份情报,没有邮局、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你只能找个人,或骑马、或步行,跑一段漫长的路,指望他不中途跑偏、不私吞、不泄露,还能准确传达给指定接收人。

这种低效+高风险的传递模式,决定了一个最根本的现实——信息在古代,是极度滞后且极度不确定的。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也有驿站、驿骑、快马传书啊。”对,确实有。

但你必须记住两件事:

第一,驿站服务的对象不是“你”,而是“中央政府”——一般百姓、地方官、士人、甚至节度使都未必能动用驿传资源。

第二,驿站系统本身也有限——

站点间距平均30至50里,换马换人要时间,山地、水道、战乱地区几乎无效。一封急件最快也得两三天跑两三百公里,还得顺利无阻。在和平年代,圣旨从长安传到广州、杭州,最少要半个月。在战争年代,边报、捷书、调令,动辄耽误数日,甚至出错——消息到了已经是“旧闻”,下令调兵往往“敌人早走了”。

你还想“算计先机”?你得到消息的时候,别人可能早已杀到你门口。

地方封闭,百姓闭塞,信息根本传不出去。在古代,真正“信息互通”的是两个群体:

掌握官方通信渠道的中枢层(皇帝、中央官员)和有门路的士族、豪强、密探、商贾。

而广大的普通百姓、乡里胥吏、村塾学子,基本处在“听谁说什么信什么”的状态。

你写告示、发文书、发檄文,别人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不到,要么当成笑话,要么干脆当“妖言惑众”上报你。

你能不能传播你的理念、动员乡勇、发布情报?

别说信息流通速度慢,你根本连“渠道”都没有。

最新小说: 菩提下 迷人青梅最爱我! 青芜志 深情失控,他服软低哄别离婚 斗罗:七宝弃女!武魂殿神罚圣女 惊世风华:绝世大小姐 侯府联姻手札 挺孕肚寻夫,禁欲大佬宠妻上瘾 改嫁绝嗣大佬后,假死丈夫悔断肠 兽世种田:带着部落搞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