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依然心存疑虑。林小满并不着急,她清楚,改变需要时间,而她的任务就是为这种改变创造条件和可能性。
会议结束后,林小满回到办公室,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那片金黄的银杏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相信,只要一步步走下去,终会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几天后,跨部门协作小组正式成立。第一次会议上,林小满作为发起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她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用几个生动的案例,向小组成员展示了团队协作的魅力和潜力。
“协作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她说,“它要求我们放下个人的利益,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她的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但也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林总,协作听起来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避免责任不清导致的推诿现象?”
林小满点点头,这个问题她早已预料到。“责任不清是协作中常见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分工和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来解决。比如,每个项目的负责人不仅要承担最终的责任,还要在整个过程中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她的回答让提问者频频点头,其他人也开始踊跃发言。会议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林小满感到,团队的协作精神正在一点点萌芽。
接下来的几周里,跨部门协作小组开始尝试在一些小项目上实践林小满的理念。起初,进展并不顺利,沟通不畅、意见分歧等问题频频出现。但林小满没有退缩,而是耐心地引导大家,帮助他们在碰撞中找到共同点。
“协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磨合和成长的过程。”她在一次小组会议上说,“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在分歧中找到共识。”
她的坚持和耐心终于得到了回报。一个月后,协作小组的第一个项目顺利完成了,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这个成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振奋,也让林小满的团队协作模式在公司内部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