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那后,我和凤阳成了“柴禾搭档”。城郊荒地早被拾掇干净,我们背着荆条筐,像两只不知疲倦的麻雀,在沈阳城边缘来回扑腾。往北去过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针铺了满地;向南沿着北运河走,皇姑区段的芦苇荡能藏住整个人;东边的冶金机械学校高墙森严,西边的东北局大院总飘着油墨味。
那天过了火车道,三根水泥柱躺倒在野地里。凤阳说这是日本人立的碑,我摸着粗糙的石面,不懂它为何会躺在这里。后来才知道,这是1931年日军炸毁柳条湖铁路的遗址,弹痕还刻在石柱上。
文革初年,冶金机械学校的教学楼空了。我俩扒着锈迹斑斑的铁门往里瞧,碎玻璃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凤阳攥着我衣角:“进去不?”我咽了口唾沫,抬腿跨过门槛。
走廊里堆满破课桌,墙皮大块剥落,露出底下暗红色的标语。三楼最东边的教室,阳光从残缺的窗户斜射进来,尘埃在光柱里浮沉。凤阳突然蹲下,从瓦砾堆里捡起根细长的玻璃管,我则摸到块黑糊糊的石头——后来才知道那是磁铁。
我们把“战利品”藏在了铁路旁的水泥碉堡里。凤阳用玻璃管装水玩,我用磁铁吸碉堡上的铁筋,铁筋纹丝不动,但只要我一松手,磁铁就会像大饼一样紧贴在碉堡上。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远处传来“茄子罢园了”的喊声,我们撒开腿往茄子地跑,凤阳比我跑得快,他割的茄子秧堆得像小山,而我只割了可怜巴巴的一小捆。
多年后,每当闻到玉米饼子的焦香,眼前总会浮现那口黑铁锅,还有徐姐甩面团时利落的手势。那些在城郊奔跑的日子,像贴在记忆锅壁上的饼子,带着岁月的焦香,永远也不会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