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通往县城的土路上,王援朝蹬着家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后座上坐着紧紧抱着儿子王小虎的三舅妈李秀英。李秀英的心,比颠簸的车轮跳得还要快,紧张、期待、还有一丝不真实的惶恐,交织在一起。
昨天接到公爹托人捎来的口信时,她正在地里薅草。当听到“纺织厂”、“招工”、“阳子说你有机会”这几个词时,她手里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整个人都懵了。纺织厂?那是她只在梦里才敢想的地方!高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穿着干净工装的女工……这一切,会和她这个土里刨食的农村妇女产生联系?
一路上,丈夫王援朝兴奋地絮叨着:“秀英!抓住机会!一定要抓住!阳子有本事,他既然开了口,准有门路!你去了好好学,好好考!进了纺织厂,咱家就真熬出头了!” 李秀英只是紧紧抱着儿子,用力点头,手心全是汗。
到了县城新居,林阳已经等在那里。他没有多说什么宽慰的话,只是递给李秀英一本薄薄的、用粗糙纸张油印的《纺织厂辅助工操作手册(基础篇)》和几张简单的机械图纸(签到所得,做了旧处理)。“三舅妈,这两天啥也别想,就把这册子上的东西看懂,记熟。考核主要看眼力、手快和基本的机械操作感,你有缝纫机底子,问题不大。关键是要稳,要细心。”
李秀英如获至宝,像捧着圣旨一样接过册子。她不识字,但册子上有简单的图解。林阳让表妹王招弟这两天请假,专门给三舅妈念册子、讲解。李秀英拿出了当年学绣花的劲头,白天黑夜地看、记、问,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模仿着接线、穿针的动作。那份专注和投入,让林阳都暗自点头。
两天后,在林阳的陪同下,李秀英怀着上战场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县城东郊的红星纺织厂。高大的红砖厂房连绵一片,机器的轰鸣声隔着老远就能听见,空气中飘散着棉絮和机油混合的味道。门口持枪的保卫,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和威严。
劳资科办公室里,副科长赵红梅是个四十多岁、剪着齐耳短发、面容严肃的中年女人。她看着眼前这个穿着浆洗得发白、打满补丁的蓝布褂子,手指粗糙,神情紧张拘谨的农村妇女,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内部招工的消息放出去,托关系递条子的人不少,但像这样直接领人来的,还是头一个。要不是看在……她瞥了一眼桌上那个不起眼的、用牛皮纸包好的“小礼物”(里面是林阳签到得来的两包好烟和一小包白糖),还有带话人(林阳通过周鹏,辗转找到了赵红梅一个远房亲戚)的分上,她根本不会给这个叫李秀英的农村妇女考核机会。
“李秀英同志是吧?”赵红梅语气平淡,“我们这次招的是辅助工,主要是在车间配合挡车工接线头、处理断纱、清理机器飞花,活又脏又累,还要倒班,你能行吗?”
“我能!领导!我能行!”李秀英连忙回答,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我不怕脏不怕累!我在家啥活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