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画舫上的笙歌尚未散尽,龙天策“开悟”的消息,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睢阳。那些曾被清查空饷、追缴欠款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贪官,以及被义民商号挤得喘不过气的奸商,此刻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龙太守既肯自掏腰包请他们寻欢作乐,又对过往的龌龊既往不咎,显然是想通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就在众人揣测龙天策何时会伸手“分润”时,他抛出了一个更让人心动的提议——成立“睢阳通济合作社”。
“诸位都是睢阳的栋梁,” 龙天策在一次“私下小聚”中,故作诚恳地说,“光靠官府和商号,难让睢阳真正富起来。不如我们联手,成立合作社,整合漕运、盐市、粮行的资源,大家出钱出力,利润均分。我虽为太守,也愿以私人身份入股,与诸位共进退。”
这话正中贪官奸商下怀。
“太守英明!” 王元宝第一个响应,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整合资源,垄断市场,这主意好!我愿出银五万两,占一股!” 他盘算着,只要能拉龙天策入伙,之前因义民商号损失的银子,不出半年就能翻倍赚回来。
胡三也连忙表态:“漕帮愿出十条货船,再出银三万两!只要太守肯点头,淮河的货运,咱们说了算!” 他打得更精——有太守做靠山,私盐、违禁品的运输,再无顾忌。
那些贪官更是踊跃,有的拿出贪污的赃银,有的抵押了贪占的田产,甚至有人偷偷挪用了尚未上交的赋税,争先恐后地往“通济合作社”里砸钱。他们想得明白,只要能搭上龙太守这条线,眼下投进去的银子,迟早能百倍捞回。
短短半月,合作社便筹集到白银三十万两,货船二十艘,粮仓储量十万石,俨然成了睢阳最大的商业联合体。龙天策亲自担任社长,胡三、王元宝为副社长,几个核心贪官分任“监事”“账房”,一时间,竟真有几分“官商同心,共兴睢阳”的假象。
合作社的“办公地”设在昔日王元宝的一处豪华宅院,每日车水马龙,官员与商人勾肩搭背,算盘声与谄媚的笑声交织,比太守府还要热闹。
“龙社长,这是咱们第一批联合贩运的盐,走的还是落马坡那条暗道,成本比官盐低三成!” 王元宝拿着账册,满脸邀功地汇报,语气中早已没了往日的戒备,直呼龙天策“社长”。
龙天策接过账册,故作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王副社长办事,我放心。只是……账目得做细些,别让人抓住把柄。”
“您放心!” 王元宝拍着胸脯,“账房是李县丞的人,绝对可靠!” 他口中的李县丞,正是当初欠府库八千两银子、靠送礼才勉强拖延还款的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