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在运输机的金属外壳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在这危机时刻给予前线的希望之光。
伍笛生看着这些运输机,心中既有对支援到来的欣慰,又有着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危机的担忧。
他深知,这场战斗远未结束,而每一次新的挑战,都可能将他们推向绝境。
很快,伍笛生收到了运来的物资。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一个松木箱子,一股熟悉的枪油味道扑面而来,仿佛将他带回了那些与枪相伴的热血岁月。
他轻轻取出一把漂亮的木把81式自动步枪,这把枪在他手中,仿佛有着生命一般。他细细摩挲着枪身,感受着那细腻的木质纹理和冰冷的金属质感,眼中满是感慨。
伍笛生对81式自动步枪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知道这把枪背后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确定发展5.8毫米口径小口径步枪,但当时相关枪械还未到位,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战士们急需新枪来提升战斗力。
于是,81式自动步枪应运而生,它肩负着在新口径步枪列装前,快速取代56式步枪,同时消耗库存7.62毫米子弹的重任。后来,95式自动步枪列装,逐渐取代了81式。
然而,在所有老兵心中,81式步枪那可靠的性能、良好的精度以及简便的操作,使其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完美武器。
伍笛生来到存放疯牛尸体的靶场,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熟练地装上弹药,站在距离100米的地方,瞄准疯牛的尸体开始射击。
“砰砰砰”,枪声响起,他发现7.62毫米口径的子弹破坏力确实比5.8毫米子弹强上不少,但用来射击牛头时,还是很难穿透那层坚硬的外皮。
看着这情况,伍笛生眉头紧皱,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找到有效的办法,否则一旦尸潮来袭,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迅速把相关视频和自己的见解发给了丁一一,期待这位足智多谋的伙伴能给出解决方案。
丁一一迅速地回复:“可以试着把子弹前面磨得尖一点,我马上给你安排生产一批穿甲弹。”
丁一一是个超级行动派,言出必行。看到回复,伍笛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知道,丁一一的办法或许能解决眼前的难题。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一架超航时、超航程的轻型运输机,如同一只矫健的飞鸟,从陕西一路飞到了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