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明补充道:“乡兵要按‘十户一伍,百户一甲’的规制编组,每甲选一名‘甲长’,由熟悉本地情况的汉人或契丹人担任;训练内容以‘弓箭射击’‘防骑战术’为主,每月训练五日,不耽误农时。” 宝儿从怀中掏出《乡兵招募章程》:“已拟定好待遇 —— 乡兵每月可领两升米,作战有功者赏银、免徭役,战死则由官府赡养家属,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
王晏之采纳了两人的建议,立刻让人草拟《燕云乡兵令》,派快马送往各州。同时,他传召张三,让其尽快打造适合乡兵使用的 “轻便武器”—— 乡兵以务农为主,不需要重甲、长枪,轻便的短刀、弓箭即可,还要制作 “信号锣”,便于乡兵遇袭时传递警报。
午间的日头正烈,张三的工匠作坊里一片忙碌。工匠们正在打造 “乡兵短刀”—— 刀身窄而轻,适合单手使用,刀柄缠着麻绳,不易打滑;弓箭则选用韧性好的桑木做弓臂,箭杆用芦苇,箭镞用熟铁,成本低、易量产。“这些武器要尽快送到各州,” 张三对工匠们说,“乡兵们早日拿到武器,就能早日参与防务,减轻北伐军的压力。”
王阿福此时正赶着牛车,载着第二批互市商品和乡兵的武器,赶往涿州。午间的阳光晒得路面发烫,牛车上的丝绸、茶叶堆在左侧,短刀、弓箭装在右侧的木箱里,箱子上贴着 “涿州乡兵专用” 的木牌。他刚到涿州城外,就看到百姓们在粮道旁的空地上聚集 —— 涿州的乡兵招募点刚设立,已有百余汉、契丹百姓报名,正围着招募官询问细则。
“阿福,你可来了!” 涿州守将哈桑迎上来,“乡兵们就等着武器训练,你带来的短刀、弓箭太及时了。” 王阿福跳下车,掀开木箱:“这些武器是张三师傅特意做的,轻便好用,还有这些丝绸、茶叶,是给互市坊补货的,下个月初一的互市肯定更热闹。” 哈桑笑着点头,让人将武器搬到招募点,百姓们看到短刀、弓箭,报名的热情更高了,不一会儿就又有五十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