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轻纱般裹着瀛州城的练兵场,五千名河北路禁军列着整齐的方阵,甲胄上的铜扣在微光中泛着冷光。杨继忠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方阵最前,身后的 “杨” 字将旗随风轻扬 —— 这是朝廷派来的北伐援军,昨日刚抵达瀛州,今日便与瀛州军展开合练,磨合战术协同。
“都给我精神点!” 杨继忠的声音在晨雾中回荡,“你们是大宋的精锐,要让瀛州的兄弟们看看,河北路禁军的本事!” 话音刚落,禁军士兵们齐声呐喊,长枪齐刷刷举起,枪尖如林,气势震天。不远处,哈桑带着三千名瀛州军也已列阵,其中既有经历过多次战斗的粮道兵、斥候,也有归降的辽兵 —— 耶律忠带着二十名辽兵站在阵侧,身上的宋军皮甲还没完全穿习惯,却挺直了脊背,眼神里满是坚定。
“开始合练!” 王晏之站在高台上,挥下令旗。按合练计划,第一步是 “步骑协同”—— 禁军的重甲步兵列成 “盾墙”,瀛州军的轻骑兵从两侧包抄,模拟突破辽军步兵阵。晨雾中,盾墙缓缓推进,脚步声整齐划一;轻骑兵们则压低身子,马蹄裹着麻布,悄无声息地绕到 “敌阵” 侧翼,待盾墙抵住 “敌军” 时,突然发起冲锋,竹矛直刺 “敌阵” 缝隙,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半分滞涩。
“好!” 高台上的赵德明忍不住喝彩。他翻看手中的《合练章程》,上面详细记录着两军的战术特点:禁军擅长重甲防御、正面攻坚,瀛州军擅长轻骑袭扰、灵活应变,两者互补,正是北伐所需的战力。“王大人,这合练效果比预想的好,” 赵德明笑着说,“用不了十日,两军就能完全磨合,可随时北上攻关。”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练兵场上。合练进入第二步 “器械协同”—— 禁军的三弓床弩与瀛州军的投石机配合,模拟轰击关隘。张三带着工匠们早已在练兵场尽头搭好 “模拟关墙”,高两丈、宽十丈,与居庸关的实际规格一致。“放!” 随着令旗挥下,三弓床弩的铁箭带着呼啸声射向关墙,箭头嵌入夯土半尺;投石机抛出的五十斤沙袋紧随其后,砸在关墙上,夯土簌簌掉落,很快就砸出一个浅坑。
归降的辽兵阿古拉站在一旁,看得眼睛发亮。他曾随辽军驻守过居庸关,知道关墙的薄弱处:“大人,居庸关的西侧关墙是十年前修的,夯土不如东侧结实,” 他指着模拟关墙的西侧,“要是集中投石机轰那里,半天就能砸出缺口。” 王晏之点头,让宝儿在《居庸关攻防预案》上记下这一细节 —— 归降辽兵的实战经验,是攻克关隘的重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