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的日头正烈,瀛州的议事厅里,王晏之、赵德明、杨继忠正在商议防务。杨继忠是将门之后,曾参与过对西夏的战争,经验丰富。“辽军虽撤,但肯定还会再来,” 杨继忠指着沙盘上的狼山,“狼山地势险要,是辽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我们得在那里设个哨卡,派斥候昼夜值守,一旦发现辽军动向,立刻报信。”
王晏之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还得在狼山脚下挖几道‘陷马坑’—— 深三尺,宽两尺,底部埋竹尖,上面铺干草和薄土,辽军骑兵要是经过,肯定会中招。” 赵德明补充道:“陷马坑旁要设‘烽火台’,用硫磺和硝石混合的燃料,点燃后烟是蓝色的,比普通烽火更醒目,能让各据点更快收到警报。”
三人商议完毕,杨继忠起身道:“我这就去安排禁军布防,狼山的哨卡今日就动工,争取明日就能投入使用。” 王晏之点头:“辛苦杨将军,有什么需要尽管说,瀛州上下都会配合。”
傍晚的风渐渐轻了,吹得城墙上的旗帜微微晃动。张三带着工匠们终于修好了拦石障,新的槐木斜撑让屏障更稳固,夯土中混的糯米汁已凝固,用锤子敲上去,声音沉闷,比之前坚硬了许多。“张师傅,这拦石障能挡住辽军的回回炮吗?” 一名工匠问道。张三拍了拍屏障,自信地说:“别说四十斤的炮石,就算是五十斤的,也别想砸穿。”
练兵场上的训练还在继续,归降的辽兵已能熟练掌握协同骑射的战术,耶律忠甚至射中了百步外的靶心,赢得了士兵们的掌声。哈桑看着他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这些辽兵若能为己所用,将来北伐时,定能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瀛州的街道上,百姓们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茶馆里,说书先生正在讲昨日北门鏖战的故事,听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喝彩;铁匠铺里,工匠们忙着打造兵器,铁锤敲击铁砧的声音,与练兵场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