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青山村,梨花已谢,枝头结出了青涩的小梨。王轱辘坐在轮椅上,望着满山的梨树,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沈雅琴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顶草帽。
"日头毒了,戴上。"她把草帽扣在王轱辘头上,"今天想去哪儿转转?"
王轱辘调整了下帽檐:"去新开的那片示范基地看看吧,听说梨树长势不错。"
沈雅琴推着轮椅,沿着新修的观光步道缓缓前行。道路两旁是整齐的梨树,每棵树下都挂着标识牌,注明品种和种植年份。远处,几个游客正在拍照,欢笑声随风飘来。
"现在咱们村可真热闹。"沈雅琴眯着眼看了看远处,"昨天民宿又住满了,连李大勇家都搞起了农家乐。"
王轱辘点点头:"这是好事。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有人气。"
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十亩见方的示范基地里,各种新品种梨树排列得整整齐齐。梨生正带着几个技术员在测量数据,见到父母来了,连忙迎上来。
"爸,姥姥,你们来得正好。"梨生擦了擦汗,"省农科院刚送来的新品种,抗病性强,甜度还高。"
王轱辘摇着轮椅靠近,仔细查看树苗的长势:"成活率怎么样?"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梨生指着远处的几排,"那边是去年栽的,今年已经零星挂果了。"
沈雅琴弯腰摸了摸树叶:"这叶子比老品种厚实多了。"
"是啊,姥姥。"梨生兴奋地说,"这个品种特别适合加工梨膏糖,出浆率比传统品种高三成。"
正说着,一辆观光电动车停在了路边。下来几位游客,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请问,这里是青山村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吗?"老者客气地询问。
梨生上前一步:"是的,我是合作社负责人王梨生。几位是..."
"我们是省老年大学的,专门来学习贵社的发展经验。"老者笑着说,"这位一定是王轱辘理事长吧?久仰大名啊!"
王轱辘微笑着点头致意:"现在是我儿子当家了,我就是个顾问。"
老者坚持要和王轱辘合影,说他的事迹在老年大学课堂上经常被提起。其他游客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
"王理事长,您当初是怎么想到办合作社的?"
"现在的梨膏糖配方还是原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