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生的耳根瞬间红了,手指无意识地摸着腕上的金属手链——那是梨叶从澳洲带回的礼物:"都...都准备好了。就是那个高原特色作物培育计划..."
李青微微一笑,没有多问。年轻人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经营吧。
傍晚时分,李青推开家门,浓郁的饭菜香扑面而来。沈雅琴正在厨房忙碌,灶台上炖着鸡汤,案板上摆着刚包好的荠菜饺子。她爹李建国则在客厅调试他的新发明——一个会模拟麦浪声的摇篮。
"青山和思远明天到。"沈雅琴头也不抬地搅动着汤锅,"梨生说两个孩子会走路了,满院子追着小羊跑。"
李青洗了手帮忙擀饺子皮。面团在掌心旋转,渐渐变成薄而均匀的圆片。这个动作她做了几十年,从当初的生涩到如今的娴熟,就像青山村的发展轨迹,一步一个脚印。
"王轱辘呢?"沈雅琴突然问。
"还在田里。"李青望向窗外,"说是要等晚霞照麦穗的时候测一组数据。"
夕阳西沉,将麦田染成金红色。李青拿着外套走向田间,远远看见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垄中央,背影融入了灿烂的霞光中。他的手里拿着记录本,正认真记下最后一组数字。
"该回去了。"李青将外套披在他肩上,"明天孩子们就回来了。"
王轱辘合上本子,手指抚过封面上"麦田日志"四个字:"今天测了千粒重,比预期高了十克。"他抬头看向翻滚的麦浪,"等青山和思远长大了,这片麦子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国际学校放学归来的孩子们。马克举着一束野花跑过来:"王爷爷,这是我们在后山采的,送给您和李奶奶!"
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紫色的黄芩,黄色的蒲公英,还有几枝叫不上名字的白色小花。李青接过花束,突然想起多年前初到青山村时,路边也有这样的野花。如今村庄变了模样,但这些顽强的生命依然在缝隙中绽放。
夜色渐浓,合作社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智能温室里的补光系统自动开启,为夜间的作物提供光照。更远处,新建的农业博物馆已经封顶,那里将记录青山村从贫困到小康的奋斗历程。
李青站在窗前,望着月光下的麦田。微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故事。王轱辘的轮椅停在她身旁,两人静静聆听这自然的乐章。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