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匆匆应了几句就挂断电话。她快步走向试验田,远远看见王轱辘正被孩子们推着轮椅往回走。阳光下,他灰白的头发像镀了一层银粉,左腿上的支架反射着冷光。
"专家组提前到了。"李青接过轮椅把手,"你来讲地热系统部分?"
王轱辘摇摇头,拍了拍腿上的泥土:"让菌生讲吧,图纸他都吃透了。"他抬头看向李青,眼神温和而坚定,"我这把老骨头,还是适合在田里折腾。"
一小时后,合作社的会议厅座无虚席。菌生站在全息投影前,侃侃而谈地热温室的技术细节。李青注意到,这个曾经腼腆的年轻人,如今举手投足间已经有了王轱辘当年的风采。梨叶的影像通过远程系统参与讨论,她栗色头发上的澳洲国旗发卡有些歪斜,但讲解的逻辑清晰有力。
专家组组长,一位银发的法国老人,在听完汇报后站起身:"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在见证农业的未来。"他转向李青,"你们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了世界屋脊,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就,更是全人类的福音。"
掌声雷动中,李青的目光穿过人群,落在窗外那片试验田上。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埂边,他正弯腰查看新种的麦苗,背影佝偻却坚韧。二十多年前那个在暴雨中扛着抽水机奔跑的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
傍晚时分,李青推着王轱辘的轮椅走在村间小路上。自动化农机正返回仓库,发出轻微的嗡鸣。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骑着自行车从身边掠过,洒下一串笑声。
"西藏那边怎么样?"王轱辘突然问。
"很好。"李青轻声回答,"小陈说第一批小白菜已经可以收获了,当地牧民的孩子第一次吃上新鲜蔬菜。"
王轱辘点点头,目光投向远处的青山。夕阳给山峦描上金边,云霞像燃烧的火焰。"七......"他顿了顿,改口道,"老张婶说,明天要给我们送荠菜饺子。"
回到家中,梨叶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她身后是省农科院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桌上堆满了文件和样品。"爸妈!专家组完全被震住了!"她的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发颤,"他们提议把我们的技术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项目!"
挂断电话,李青发现王轱辘已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厚厚的笔记本。她轻轻抽出本子,发现最新一页上画着新型地热管的草图,旁边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在页面角落,有一行小字:"给青山和思远留着,等他们长大了看。"
窗外,最后一缕阳光隐没在山后。合作社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辰。智能温室里的补光灯也亮了起来,为夜间的作物提供光照。在这片土地上,生命与希望永远在生长,如同那些深埋地下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迎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