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潜伏小组,先后被金新破获,甚至由此牵连到了南宁、黔阳等地的间谍小组,这使得倭寇也暂停了潜伏计划。
对于倭寇来说,防城港成了一个刺猬,倭寇有些束手无策。
?倭寇在本土沿海区域(如大阪、首府、横须贺等地)作为军工生产核心,重点发展军事装备制造。
其中大阪兵工厂以枪械生产为主,东京炮兵工厂负责火炮制造,横须贺海军工厂则承担舰船建造任务?。
此时军工产值已占倭寇GDP的60%,沿海工业区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军事装备产能?。
倭寇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集中处理掠夺自华夏东北、东南亚的原材料。
例如,东北的铜矿资源通过海运运至倭寇本土,用于电气工业与军工生产?。
华夏华北的矿业和盐业资源也通过沿海航线输送至倭寇。
倭寇沿海工业区实行“军财抱合”体制,三菱、川崎等财阀垄断军工生产,并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将民用工业转为军用。
沿海港口同时承担军需物资运输任务,但受盟军潜艇威胁,1944年物资损失率高达60%?。
1940年10月的横须贺港,正处于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夜的紧张氛围中。
作为倭寇帝国海军四大镇守府之一,这座港口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工业与战略的核心枢纽。
此时港内停泊着联合舰队多艘战列舰与航空母舰,包括“陆奥”号战列舰(于1941年服役前期)和“赤城”号航母。
这些舰艇常在此待命,随时执行南进太平洋的作战计划?。
舰艇甲板可见身着白色军服的水兵进行火炮维护和海图作业,军官频繁通过无线电接收东京大本营的密电。
为应对可能的空袭,港口沿岸高射炮阵地昼夜有人值守。
探照灯夜间锁定空域,防鱼雷网严密环绕大型舰只。
码头堆砌的弹药箱用防水油布覆盖,表面标有“机密”字样?。
横须贺海军工厂内,工人三班倒赶工组装“翔鹤”级航母部件。
熔炉区火光冲天,电焊火花映照着标注“1940年度”的施工计划板。
高卢国工程师韦尔内时代遗留的旧船坞旁,新式潜艇正在下水测试?。
仓库区运输车频繁穿梭,装卸来自台湾的橡胶、东南亚的锡锭等战略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