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症
伤寒病发展到第三天,三阳经的病邪似乎已发展到尽头。此时若出现热势轻微且烦躁的症状,那么病邪有可能传入阴经。但要是患者能够正常进食而且不呕吐,脉象变小且尿液清澈,这就表明病邪不会再往里传变。
【注释】伤寒历经三日,三阳经受邪至此阶段,按照规律三阴经当会受邪。此时患者体表发热虽然轻微,但出现烦躁,这意味着邪气离开了阳经而传入阴经,病情未解。倘若患者反而能够正常进食且不呕吐,脉象平和细小,小便清澈,这表明邪气并未传入阴经,疾病不会进一步传变,而是有自行痊愈的趋势。
太阴阴邪脉症
太阴经受阴寒邪气侵袭,脉象沉迟,会呕吐食物、腹部胀满且时而疼痛,手足自然温暖,腹泻却不口渴,这种情况用理中汤主治。若有心悸,就在理中汤里加茯苓;腹部胀满,就去掉白术加附子;呕吐多,就去掉白术加生姜;即便呕吐和腹泻严重,还是要用白术;口渴想喝水,就加倍用白术;肚脐下感觉要发作奔豚,就把白术换成桂枝;体内寒重就增加干姜用量;腹痛明显就加倍用人参。
【注释】太阴阴邪,指的是病邪循着阴寒的特性转化而成的寒症。沉迟的脉象,是太阴阴邪所对应的脉象。呕吐食物、腹部胀满且时不时疼痛,这是太阴经里寒的病症。手足自然温暖,表明邪气已经侵入阴经。自行腹泻却不口渴,说明脏腑没有热邪,这种情况适宜用理中汤来主治。若出现心下悸动,就添加茯苓;若腹部胀满,就去掉白术,添加附子;若呕吐频繁,就去掉白术,添加生姜。即便呕吐且腹泻严重,仍然使用白术。若口渴想要喝水,就加倍使用白术。若肚脐下方有气上冲,好似要发作奔豚病,就去掉白术,换成桂枝。若是中焦寒邪较重,就加倍使用干姜;若是腹痛明显,就加倍使用人参。详细内容见《伤寒论》太阴篇。
太阴阳邪脉症
当太阴经受阳热之邪侵袭时,会出现咽喉干燥、腹部胀满疼痛的症状。如果误行攻下之法,病情较轻时会出现时不时的疼痛,病情严重则会出现剧烈的实痛。若为严重实痛,适宜用大承气汤;若是误下后出现时痛,可用桂枝加芍药汤;若腹痛加剧,就用桂枝加大黄汤。若脉象虚弱,在使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时,应当审慎斟酌用药。
【注释】“阳邪”,指的是太阴经的邪气循着阳热的方向转化而形成的热证。“嗌干”,说的是咽喉干燥,这是太阴经有热的表现。“腹满痛”,属于太阴经邪气过盛的症状。“误下”,指的是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使得邪气陷入太阴经,此时应当区分病情的轻重。“时痛”,意思是腹部有时疼痛,有时不痛,这种情况适宜用桂枝加芍药汤来调和。“大实痛”,是说腹部胀满剧痛,没有间歇一直疼痛,适宜用桂枝加大黄汤来攻下。如果同时兼有阳明胃腑实热的情况,就用大承气汤来攻下。要是脉象虚弱,即便应当使用大黄、芍药,也应该斟酌减少用量,因为这类患者胃气虚弱,容易因药物作用而出现变证。详细内容可查看《伤寒论》太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