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7

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7(1 / 2)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打碎。各一两)

以上五味药,加水四升,先煮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四味药,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溶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方解】赵羽皇说:仲景创制猪苓汤,用来治疗阳明、少阴二经的水热之症。然而其主旨全在于益阴,并非单纯利水。因为伤寒表虚时,最忌讳阳气耗散,而里虚时又担心阴液耗损。这里所说的阴液耗损,指的是肾中的阴液与胃中的津液。所以阴虚的人,不但大便不可轻易攻下,小便也忌讳通利过度,倘若阴虚之人过度渗利小便,那么津液反而会耗竭。方中阿胶质地黏稠,能养阴润燥;滑石性质滑利,能清热利水;再佐以猪苓、茯苓渗湿泻下,既能疏泄浊热而不使其壅滞瘀积,又能滋养真阴而不会过于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的良方。所以利水的方法,在太阳经用五苓散,是因为太阳经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来温通,这是通过暖肾来促进水液运行;在阳明、少阴经用猪苓汤,是因为这两经都关系到津液,特意用阿胶、滑石来润燥,这是滋养无形的阴液来运行有形的水液。虽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药的寒热温凉截然不同,只有明达之人才能知晓。

脉象浮而大,心下反而坚硬,有热象。如果病属里(脏),可以攻下,不可发汗;如果病属表(腑),不可使小便频数。因为小便频数会导致大便干结,汗出多则热邪容易痊愈,汗出少则大便困难,若脉象迟缓,暂时还不可攻下。

【注释】“属脏”,指的是病在里;“属腑”,指的是病在表。“溲”,指的是小便。脉象浮而大,这是太阳经与阳明经的脉象。浮脉主表,大脉主里,现在太阳经浮脉所主的表证未解,而心下反而坚硬,表明阳明经的里证也较为急迫,此时应权衡是发汗还是攻下。假如里有热邪结实之象,攻下是毫无疑问的,不必先发汗解表。如果没有热邪结实之象,而仅有浮脉所主的表证,不但不能攻下,即便小便不利,也不能利小便,仍应当解表。这是因为担心小便频数、汗出过多,会耗亡津液,导致大便干结,从而使热邪更加结实。如果汗出少且脉象迟缓,即便有大便干结,里实也尚未形成,同样不可攻下。

【集注】王肯堂说:《伤寒论》提到脉象浮大,反而发汗、攻下是错误的治法。这里因为心下坚硬且有热象,可知邪气已传入里,所以要舍弃脉象而依据症状来论治。对于大便干结的情况,可以攻下;对于小便,却不可以通利,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攻下大便可使内热消除,通利小便则会损伤津液。

最新小说: 全民航海:我的载具是玄武 美漫:超人之子的我只能当祖国人 我的天赋面板能加点 涅槃上单,转生东京少女 娇软恶雌想休夫,五个大佬悔红眼 恶毒女配在兽世靠咸鱼翻身了 民国:烽火1937 荒岛活阎王:我成了她们的唯一信仰 前男友嫌我抠,成神豪后你哭啥?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