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出现心烦发热,出汗后热就解除,但又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午后三点到五点左右发热的,这属于阳明病。如果脉象坚实有力,适宜用攻下之法;脉象浮而虚弱的,适宜用发汗之法。攻下就用大承气汤,发汗则适宜用桂枝汤。
【注释】这里所说的“病人”,指的是患太阳经中风或伤寒的人。患太阳病出现心烦发热,出汗后热就应该解除。现在又出现如同疟疾一样的寒热症状,每到午后三点到五点左右,就出现潮热。午后三点到五点,是申酉时,正是阳明经气旺盛的时候,所以说属于阳明病。虽然症状如此,但应当仔细审察病邪是否完全传入阳明,还是仍然兼有太阳经的病症呢?所以又应当通过脉象来辨别:如果脉象坚实有力,说明邪气已经入里,那么出汗、潮热的症状,就属于阳明病攻下的适应证,适宜用大承气汤攻下;如果脉象浮而虚弱,说明邪气还在表,那么寒热如同疟疾的症状,仍然属于太阳病应当发汗的证候,适宜用桂枝汤发汗。
【集注】程知说:病人出汗后,烦热解除,太阳经的邪气将要散尽但还未完全散尽,此人又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午后三点到五点左右发热,那么邪气传入阳明就可以确定了。然而,虽然邪气已经传入阳明,但仍担心还没有脱离太阳经,所以必须再次仔细辨别脉象,脉象坚实有力的可以攻下;如果脉象浮而虚弱,仍然是阳明兼太阳的病症,就适宜发汗而不适宜攻下。
患太阳病,经过催吐、攻下或发汗之后,出现轻微烦躁,小便频数,大便因此干结的,用小承气汤调和就可痊愈。
【注释】患太阳病,经过催吐、攻下或发汗后,病没有解除,邪气入里而出现轻微烦躁的,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现在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这是津液向下耗损,应当用小承气汤来调和,因为此时热邪结聚还不严重,入里也不深。
【集注】喻昌说:轻微烦躁、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这些都是邪气逐渐入里的迹象,所以用小承气汤来调和。
程应旄说:催吐、攻下、发汗之后出现烦躁症状,结合大便干结来看,本来就与虚烦不同。然而烦躁既然轻微且小便频数,应当是因为胃中失去润泽,燥热之气客居其中导致的,胃虽然结实但并非严重结实。用小承气汤是取其调和之意,并非大力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