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忽然问:“那你们这系统,贵是不是就贵在这八分之一秒上?”
刘好仃笑了:“贵在它敢说‘我病了’,而不是假装健康。”
小陈这时候把国产电源模块的日志调了出来:“新模块刚才延迟了0.3秒,没赶上记录。”
刘好仃接过话:“旧模块响应快,是因为多耗电。新模块省电,但响应慢了。”
“那不是退步?”
“是调整。”刘好仃看着小陈,“加个低功耗常驻进程,成本多两块,但响应必须达标。”
小陈点头:“已经在改了,下午就能装回测。”
王姐见客户还在犹豫,赶紧接话:“其实咱们系统功能比宏远还多两个模块,稳定性也……”
“停。”刘好仃抬手打断,“别绕。”
他打开平板,点开《声音的重量》那篇文档:“我们不比功能多,我们比谁更敢记录。他们卖‘没问题’,我们卖‘问题在哪儿,我们知道’。”
他把音响打开,又放了一遍“咚”。
“这声‘咚’,不是故障,是信用。”
客户们没再说话,站在操作台前,盯着那块刚黑过又亮起来的屏幕。
刘好仃转头对王姐说:“等会儿他们走之前,每人放一遍录音,讲一遍记录逻辑。不讲完,不算结束。”
王姐愣了下:“这……得记考核?”
“记。”刘好仃点头,“谁跳过这步,谁下周重听一遍‘我们不怕出声’。”
十一点零七分,三号线恢复运行。主控屏绿光稳定,电压曲线平滑。刘好仃站在操作台边,把手机里的测试包发进“三号线九点”群。
小陈凑过来看了一眼:“改名了?”
文件夹现在叫:“我们不怕出声_v2_已验证”。
“不是验证完了嘛。”小陈嘀咕,“还留个v2?”
“v1是想法,v2是落地。”刘好仃把手机翻过来扣在台面上,“下一步,是让所有人都习惯听见。”
王姐带着客户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那个……下午三点,四号线能不能也停十分钟?有个客户想自己来按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