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雨了,车间有点潮。”
“那就记‘湿度增加,温升略快’。别删数据,也别猜原因。”
小李犹豫:“要不要停一下?怕烧了。”
“烧了也得烧出个结果来。”刘好仃回,“咱们不是在证明它多强,是在看它哪一刻会喘。”
---
第三天上午,外壳装配测试同步进行。五名工人轮流戴手套操作,记录每次卡扣闭合的时间。
平均耗时从原来的4.2秒降到2.5秒,效率提升近四成。
“可以了。”老陈说,“再抠下去,产线要拖节奏。”
刘好仃不说话,自己上手试了十遍。第十遍时,右手食指被边缘刮了一下。
他掏出随身小本,写下:“卡扣边缘磨圆,但戴厚手套仍有挂手感。建议增加导向斜面,角度15度。”
“这又不是精密仪器。”老陈嘀咕。
“可人家一天装三回。”刘好仃合上本子,“手滑一次,就是一次火气。火气攒多了,就不买你东西了。”
---
第七十二小时倒计时还剩八分钟。
电机温度在第六十八小时出现一次短暂超限,报警声响起时,小吴冲进来就要断电。
“等等。”刘好仃拦住他,调出前七十小时的数据曲线,“你看,升温是线性的,没有突跳。报警是因为阈值设得太紧。”
“可安全第一。”
“真实环境比实验室凶。”他指着监控画面,“张师傅的灶台旁边堆着煤气罐,风扇贴墙装,散热条件比这儿差得多。咱们要是这儿都扛不住,送出去就是给人添堵。”
小吴咬牙:“那也得留条退路。”
“退路不是关机。”刘好仃打开红外记录,“加一组对比数据——正常运行 vs 报警后继续。咱们得知道,它到底能撑到哪一步。”
最终,电机在报警状态下又运行了四小时,温度趋于平稳,未再上升。
“它没喘。”刘好仃看着曲线收尾,“就是有点累。”
---
测试结束那天,阳光穿过车间高窗,照在操作台上。七十二小时的数据报表铺开,厚厚一叠。
刘好仃一页页翻过,最后停在空白的末页。
他拿起笔,写下一行字:
“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