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扫重了。”小吴不知何时已凑了过来,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生怕惊扰了这微妙而又紧张的氛围。他微微弯下腰,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那两条记录,眼神中带着一丝思索。小吴是厂里的年轻技术员,虽然工作经验不如老杨丰富,但他对新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是系统没反应,老杨他以为没扫上,就又来了一遍。”小吴的眼神在屏幕上游移,仿佛在寻找着更多能证明自己说法的线索。他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老杨在操作PDA时,屏幕没有任何反应,他以为是设备出现了故障,于是又重新扫描了一遍。可没想到,系统在后台默默地记录了两次扫描数据,这才导致了现在的问题。
刘好仃没抬头,目光依旧在屏幕上如猎鹰般敏锐地滑动。他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击,那动作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舞者,在光影间轻盈地跳跃。他熟练地调出了后台的数据流,那信号波动犹如心电图一般,起起伏伏,仿佛是工厂数字化进程的心跳。每一个波动都代表着数据的传输和变化,而那低谷处,恰恰卡在了第二次录入之前,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中关键的破绽。
他仔细端详着这数据流,心中暗自揣摩着问题的根源。眉头微微皱起,大脑飞速运转,试图从这复杂的数据中找到答案。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笃定与无奈,仿佛已经看透了这问题的本质,却又对这现实感到无力。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工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个技术难题都可能成为阻碍前进的绊脚石。
“设备卡顿,反馈延迟,操作员自然会补扫。”他自言自语般地说着,那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说完,他合上了日志本,轻轻拍了拍上面的灰尘,那动作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仿佛在对这日志说:“你的问题,我已经有了答案。”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决心,他深知,要解决工厂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老李从口袋里掏出那本早已翻得有些破旧的本子,他的动作带着几分急切,像是急于从这破旧的本子里寻找什么能拯救工厂的答案。这本本子记录着工厂的每一笔开支,从设备的维修费用到员工的工资,每一项都详细地记录在案。他翻到“维修费”那一页,手指微微颤抖,笔尖在“-8万”这个数字上点了两下,那动作仿佛在提醒着众人,这省下的钱不过是杯水车薪,仅够他们稍稍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