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调查组开始碰头。
小林皱着眉翻手里的表格:“东南亚那边,受访的二十家设计公司,有十二家说‘听说过’,但问产品特点,全答不上来。”
“光听说没用。”小张接过话,“我这边做了舆情分析,美誉度是涨了,但关键词还是‘现场演示有意思’‘故障处理得体’——没人提技术,没人提环保标准。”
“说明什么?”刘好仃问。
“说明咱们的‘记忆点’偏了。”小林叹了口气,“大家记住的是‘那个会亮的玻璃’,不是‘那个用全电熔炉、废料回收率92%的玻璃厂’。”
刘好仃点点头:“那我们就得把‘记忆点’掰回来。”
问题很快浮现。国际市场调查公司报价高得吓人,临时外包不现实。团队决定自己上,可电话打出去,十家有八家直接挂断。
“人家一听是‘品牌调研’,以为是推销。”小张无奈,“还有个建筑师说:‘你们不是刚办完发布会吗?怎么又来?’”
刘好仃听完,忽然笑了:“他们不接电话,是因为我们太‘正经’了。”
“啊?”
“咱们一上来就说‘品牌建设效果评估’,谁听得懂?换成——‘我们想听听您对绿色建材的真实看法,顺便送您一块会变色的玻璃样品’呢?”
小林眼睛一亮:“用产品当‘敲门砖’!”
当天下午,团队调整策略。调查问卷改成了“行业趋势小调研”,附赠一块拇指大小的智能调光玻璃片,扫码还能看节能数据动画。
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回复率翻了三倍。有位德国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回了封长邮件:“你们的玻璃让我想起柏林新市政厅的采光改造项目,你们有兴趣聊聊吗?”
刘好仃把邮件转进群,只回了两个字:“留着。”
第五天,数据汇总。
会议室的空调嗡嗡响,三块屏幕上滚动着图表。小林负责的知名度曲线显示,过去一个月,品牌在亚太地区的主动提及率上升了41%,欧美市场也有18%的增长。
“这数字靠谱吗?”小张盯着屏幕,“会不会是发布会那几天的‘脉冲效应’?”
“我们做了时间轴对比。”技术组的小王指着另一张图,“热度没掉,反而稳住了。而且,搜索关键词里,‘环保玻璃技术’‘低能耗玻璃生产’的占比在上升。”
小张又问:“那美誉度呢?”
小林调出另一组数据:“负面评价占比从活动前的6.3%降到2.1%,正面评价里,‘专业’‘真实’‘敢回应问题’成了高频词。”
她顿了顿,念出一条用户留言:“‘他们没回避高能耗的问题,反而用三年减排数据说话——这种坦诚,比广告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