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工作当天启动。刘好仃把团队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技术指标,一组对接运营部门收集流程数据,最后一组专门做横向对比分析。
他自己拎着保温杯,一间间办公室串门。
财务科的李姐正对着Excel发愁:“上季度的海外报价周期,系统没留痕,我这只能翻邮件。”
“那就翻。”刘好仃坐下,顺手帮她拉出筛选条件,“按时间排,按客户排,按产品线排。一页页看,总能拼出个大概。”
“您还真来啊?”
“不然呢?”他笑,“我又不是来听‘没办法’的,我是来听‘再想想办法’的。”
中午,会议室堆满了打印出来的图表和手写备注。刘好仃站在投影前,把初步汇总的数据投上墙。
“来,看看咱们的‘体检报告’第一版。”
屏幕亮起,一张雷达图缓缓展开:数字化水平、生产效率、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协同能力……六项指标中,四项已明显高出基准线。
“AI质检准确率提升21%,废品率下降14%。”小林念着数据,声音有点发颤,“B线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从72小时延长到138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刘好仃问。
“意味着,”小张接上,“咱们的机器,现在不仅能自己干活,还能自己‘保养’自己。”
刘好仃点头:“以前是人盯着机器,现在是机器提醒人。这不叫升级,这叫翻身。”
可就在这时,小林指着另一张表:“但跨部门数据共享这块,评分很低。比如仓储和生产的排产联动,仍有17%的延迟。”
“问题出在哪儿?”
“接口是通的,但权限卡得死。”她苦笑,“生产部说仓储不及时更新库存,仓储说生产不提前报需求——两边都在系统里留了‘小尾巴’,数据不完整。”
刘好仃沉默两秒,忽然笑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结’问题。”
“啊?”
“数据不愿流通,是因为人还不信任系统。”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以前系统老出错,大家不敢全交出去。现在系统稳了,可习惯没改。得让人知道——交出去,不是失控,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