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们有一门‘材料与情感表达’,咱们就送技术员去当客座讲师,讲讲‘一道划痕,如何让光从温柔变刺眼’。”他顿了顿,“让知识长在他们脑子里,比咱们去招聘会发传单管用。”
小林眼睛一亮:“那咱们的招聘,干脆叫‘寻光者计划’?”
“别整虚名。”小李翻白眼,“关键是待遇。人家包住宿、给家属补贴,咱们拿什么拼?”
刘好仃没答,反而问:“你们还记得上个月,咱们那批出口意大利的玻璃,客户非说颜色偏暖,差点退货?”
“记得啊,最后发现是包装纸反光造成的视觉误差。”小林说。
“可客户说,那暖光让他想起小时候妈妈厨房的灯。”刘好仃声音轻下来,“那一刻,咱们的玻璃,不是材料,是记忆。”
他看着两人:“咱们拼不了钱,但拼得了‘真’。他们给的是合同,咱们给的是故事。谁愿意听故事,谁就来。”
会议室静了几秒。
小林低头记笔记,小李咬着吸管,若有所思。
“第二步,练人。”刘好仃继续,“海外培训不能走形式。不是去旅游,是去‘听光’。”
“怎么听?”小李问。
“比如去德国,不光学他们的精密工艺,还得去当地人家里,看他们晚上开几盏灯,为什么厨房要暖光,书房要冷光。”他笑了笑,“咱们的学员,得学会用当地人的眼睛看光。”
小林举手:“那培训内容是不是可以分三块?技术实操、文化沉浸、客户对话?”
“对。”刘好仃点头,“技术是骨架,文化是血肉,客户反馈是心跳。少一样,人都不活。”
“可培训时间怎么安排?三个月?半年?”小李皱眉,“咱们产线也缺人。”
“第一批,三个月。”刘好仃早有打算,“回来后直接参与新产品定义。让他们知道,培训不是福利,是投资,也是责任。”
小林忽然问:“那……能不能安排他们去当地的合作伙伴工厂实习几天?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