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或制裁:特种熔解剂来源受限
港口罢工:货物滞留超72小时
认证失效:原料批次不合规
代理失联:48小时无响应
运输绕行:交付延迟超客户容忍阈值
矿源停产:环保审查或设备故障
极端天气:多段路径同时受阻
每一条,都标上“黄金48小时”响应阈值。
“超了,就算失败。”小林说,“客户不听解释,只看结果。”
“那就让结果可控。”刘好仃翻开《微创新人才档案》,从夹层抽出两张便签,一张是老张手写的“料不来,火再旺也没用”,另一张是小陈的“自学Python第47天,想让机器听懂我的担心”。
他把两张纸并排贴在方案封面。
会议室安静下来。
方案初稿打印出来,共十二页,末页留白。刘好仃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
技术可备链,人不可断链。任一环节失联,须有三人知情路径。
他签下名字,传给阿芳。
阿芳接过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抬头:“万一……我们仨都在呢?”
刘好仃看着她,没说话,只在签名下方,又添了一行:
培训记录可溯,责任永不断档。
小林跟着签字,手有点抖,但写得很稳。
方案定名为《火种计划:全球供应链韧性管理方案》。名字是刘好仃起的,他说:“火种不是谁点的,是大家一起护着的。链子也一样。”
散会前,他把打印稿整整齐齐放进文件夹,封面朝下,压在档案盒最上面。然后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新便签,写了几笔,钉在柜门内侧:
下一步,不是防断,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