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轨,持续引入——不等完美方案,小步快跑,能用就上;”他顿了顿,写下第二行,“二轨,架构优化——从底层理清数据流,别让系统越治病越胖。”
阿芳低头记着,忽然抬头:“您打算什么时候启动?”
“明天。”刘好仃合上笔帽,“先调中台日志,看看咱们这‘病根’在哪儿。”
老张没再反对,只在本子上写了一行小字:“系统慢半拍,人就得替它跑一圈。”
傍晚,办公室的灯只开了角落一盏。刘好仃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两份文件:左边是刚装订好的《可持续发展成效简报》,右边是打印出来的国际技术新闻,纸边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
小陈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一份数据报表:“越南线昨天系统延迟0.9秒,误判原料配比,多烧了1.2吨石英砂。”
刘好仃接过报表,没看数字,先问:“工人知道吗?”
“还不知道。班组长压下了,说怕影响情绪。”
“压不住的。”他轻声说,“差半秒,就是一吨料,就是成本,就是信任。”
他把简报慢慢推回抽屉,锁上。然后从包里取出新笔记本,封面空白,只印着一行小字:“系统进化记录”。
翻开第一页,他提笔写下:
第一章:数字化转型深化
目标:让系统比人反应快半拍
写完,他拨通小林电话:“明天一早,叫上技术组,先看中台日志。从最堵的地方开始。”
电话挂断,他没动,坐在那儿,手指慢慢抚过抽屉边缘。几秒后,拉开,从最底层取出那张被雨水晕染过的儿童画。他轻轻抚平一角,压在笔记本下面。
画上,桥的轮廓依旧模糊,可那几个穿工装的小人儿,站得笔直。
窗外,厂区的灯一盏盏亮起,像倒映在地上的星群。公告栏上,“刘好仃桥”的照片被新贴的值班表盖住了一角,可那名字还在,被晚风轻轻掀起的纸边扫着。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窗前。17号炉的火焰在玻璃墙上跳动,像一条未完成的路。
他掏出手机,给小林发了条消息:
“明天加个会,质检AI模型那块,让青年技工也来几个。别光听技术的,听听干活的人怎么说。”
发完,他把手机倒扣在桌上,转身拿起外套。
走廊灯光昏黄,他走过公告栏时脚步没停,可目光在那张被遮住的照片上停留了一瞬。
炉火还在烧,桥还在画,路,得有人接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