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刘好仃在计划表上划下第一道确认线,“小林,你负责技术路线图,月底交初版;阿芳主笔政策适配方案,重点拆解CBAM和ISO 的落地接口;老张,你出一份‘变革沟通与保障机制’,别光讲道理,要让人听得懂、信得过。”
小林翻出笔记本电脑,刚打开文件夹,忽然想起什么:“等等,我们是不是还得考虑系统兼容?现在用的MES和G-PULSE能不能打通数据?”
“不能就改。”刘好仃说得干脆,“哪怕手动录,也得先把流程跑通。先有动作,再求完美。”
午休铃响了,没人动。
阿芳合上本子,轻声问:“我们……真能赶在2026年前准备好吗?”
刘好仃没直接回答。他走到主屏前,调出G-PULSE的协作日志,指着其中一条记录:“越南团队昨天又传了段新视频,用旧警报器改的声波发生器,连续运行了48小时。”他回头,“他们没资源,但有心。咱们有资源,更有责任。”
他拿起笔,在白板最上方写下一行字:
目标:2026年前,实现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追溯,社会责任履行率100%。
“这不是KPI,”他说,“是咱们给自己留的活路。”
三人围到白板前,逐条核对任务清单。小林删掉了几处过于技术化的术语,阿芳把政策条文转化成通俗要点,老张则在每项人力相关任务后加上“沟通前置”四个字。
文档在共享系统里一点点成型。
刘好仃最后打开电子方案文件,删去所有冗长前言,只保留三部分:现状差距、行动清单、时间节点。光标在末尾闪烁,他转头问:“要不要走审批流程?”
小林摇头:“这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那就签个名。”阿芳打开摄像头,“不是审批,是承诺。”
三人依次在文档末尾输入名字。老张打字慢,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像在刻碑。
文件保存成功,系统自动生成编号:SDP--001。
小林盯着那个“-001”,低声说:“这才第一个版本啊。”
刘好仃没接话。他走到窗边,望着17号炉的方向。炉体静默,但内部的火焰从未熄灭。
他转身,拿起蓝笔,在白板的“行动清单”第一项上重重画了个勾:
“启动碳核算系统需求调研,负责人:小林,完成时限:6月10日。”
笔尖落下时,搪瓷杯里的水纹轻轻晃了一下,一圈涟漪扩散到杯壁,碰碎了倒映在水面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