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咱们的炉子,放进了展厅。”小林声音有点发颤。
“不是放,是请。”刘好仃轻声说,“咱们的玻璃没说话,但厂子会动,光会亮,人会笑——这比啥都响。”
下午两点,执行包初稿完成。三定策略全部落地,附带技术手册、视频资料、服务流程图,打包成一个名为“Aziel_Pack_V1”的文件夹。刘好仃把它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封面用红笔写了四个字:精准定位。
“该交卷了。”他说。
厂部会议室,空调吹得人脖子发凉。管理层翻着材料,眉头没松:“试产量能不能再压一压?万一砸手里,堆仓库可不长腿。”
没人接话。
刘好仃没急着解释。他打开“Global_Scan_V1”,调出地图,圈出阿泽尔周边五座城市:“这儿是点,但连成线,就是网。东南亚沟通近,可规则变脸比翻书快;这儿不一样,标准明,需求清,只要第一块站住,后面的订单自己会走路。”
他翻开随身的日志本,翻到一页手绘:沙漠中,一条光带蜿蜒前行,像是玻璃反射的晨曦。旁边写着:“第一块玻璃站住,后面的才敢跟。”
会议室静了几秒。
“批了。”主管合上文件,“试产三百片,月底前下线。”
散会时,夕阳正斜照在厂区铁门上。老张不知什么时候跟了上来,塞给刘好仃一张纸条,转身就走。
刘好仃展开一看,上面是几行潦草的字:“17号炉下周三开始检修,工期五天。你那三百片‘试验玻璃’,得赶在停炉前烧完。”
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薄了,阳光像刚出炉的玻璃,通透,带着温度。
回到控制室,他重新打开“Aziel_Pack_V1”,在“服务流程”最后加了一条:“远程支持响应时间:≤4小时。” 又在备注栏写上:“若设备异常,优先启用备用窑温曲线——代号:曙光。”
小林探头问:“真能赶在停炉前搞定?”
刘好仃没回答。他点开生产排期表,把“GLASS-0”项目拖到最顶端,锁定时间区间,按下“确认排产”。
屏幕弹出提示:
排产成功。17号炉,4月8日 06:00 - 4月10日 18:00。
备注:紧急优先级。
他盯着那行字,伸手摸了摸键盘右下角——那里贴着一张小小的便利贴,是阿芳早上留的,写着:“眩光测试数据已更新,通过率92.7%。”
窗外,17号炉的指示灯由红转黄,像是在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