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犹豫几秒,终于点头:“行,但只准在三点到七点间试,非高峰。”
阿芳已经在本子上记下时间节点。她抬头问:“温度和良率,每半小时录一次?”
“对。”刘好仃说,“数据别修饰,哪怕只差0.3度,也记下来。”
试运行第三小时,小林举着手机绕到熔炉北侧,镜头扫过新装的管道接口。画面里,金属表面凝了一圈细小的水珠,像出汗似的。他没停,继续拍,直到视频结束。
晚上八点,小林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屏幕。首份《环保行动周报》快做完了。左边是三张图:废料称重、货车装车、管道试运行。右边是数据表,碳排放预估那一栏,他按公开公式算出了个数字:18.6kg CO?。
他敲了几个字:“这些减排量,相当于……”
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没按下去。
刘好仃走过来,看了眼屏幕,摇头:“删了。”
“可大家不一定懂这些数意味着什么。”
“懂不懂,不是咱们该操心的。”刘好仃指着照片,“这张图里,37公斤碎模,来自3号炉下午班。它去了哪里,比它为什么被丢更重要。”
小林抿了抿嘴,删掉那行字。最终版本只留三部分:原始照片、重量与回收时间、预估碳减排量。底部小字写着:“记录人:小林;无修饰”。
发布前,刘好仃翻出手机日历,确认了5月6日的提醒——碳排放检测,已预约上门。他顺手在周报附件里标注了一句,没发群,只存在本地。
周报发出时,群里静了几分钟。然后,老张回了个语音,只有两个字:“齐了。”
阿芳发了张截图,是清迈合作社昨天回的邮件,附图里,一个孩子正用模具比划路灯底座的大小。她没说话,只在下面打了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