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们又不是气象局。”小李嘟囔。
“我们不是气象局,但我们得有气象员的耳朵。”刘好仃笑了笑,“听风,看云,识天气。”
阿芳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了一行字:趋势观察 = 看得更远的耳朵。
“那我们要怎么开始?”她问。
“从现有的数据里找线索。”刘好仃说,“你们每天处理那么多邮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性?比如某个地区的客户频繁提到某个关键词?”
阿芳点点头:“前两天我整理邮件时,发现有几位东南亚客户都提到了‘设计’这个词,但当时我以为是他们个人喜好。”
“不是个人喜好。”刘好仃说,“是风向。”
“那我们要不要加个关键词标签?”阿芳问。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可以从现有邮件里筛选出带有‘设计’‘风格’‘潮流’‘趋势’这些词的客户,再结合他们的订单变化,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趋势在动。”
“那行业新闻呢?”小李突然问,“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
“当然。”刘好仃说,“市场不是只在客户嘴里,也在新闻里,在数据里,在每一个风吹草动里。”
“那我们怎么分工?”阿芳已经进入状态。
“你负责从邮件里找线索,”刘好仃说,“小李,你负责整理行业新闻和市场报告,我来汇总判断。”
“那这个‘趋势观察机制’,就从下周开始?”小李问。
“从今天开始。”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字:
趋势观察点
然后他拿起红笔,把这三个字圈起来。
“这将是我们的新雷达。”他说。
阿芳看着那圈红字,忽然想起上一章晨会时白板上的“收集→分类→响应”,她悄悄在笔记本角落写下:“趋势观察 = 看得更远的耳朵。”
小李低头看着奶茶,忽然说:“我们不是在做服务,是在做预测。”
“预测不是算命。”刘好仃说,“是基于数据的洞察。”
“可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阿芳担心,“客户服务优化还没完全做完,又要加新任务。”
“这不是新任务。”刘好仃说,“是同一任务的不同角度。我们不是在做两件事,而是在做一件事的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