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政策条文看得我头都大了。”阿芳一边翻资料一边抱怨,“这国家的法规比我们还复杂。”
“你这还算好的。”小张指着电脑屏幕,“这个市场的数据,有的是三年前的,有的还是手写的报告,根本没法比对。”
“你们别急。”刘好仃端着两杯咖啡进来,“慢慢来,信息这东西,急不得。”
“可咱们得快点啊。”小张皱眉,“总部那边都等着呢。”
“快也要稳。”刘好仃放下咖啡,“你们现在不是在做题,是在找路。路找错了,走得再快也没用。”
团队成员点点头,继续埋头查资料。
几天后,他们请来了一位行业专家,专门分析国际竞争对手的合作策略。
“这些企业,有的是百年老厂,有的是新兴势力。”专家指着投影仪上的图表,“他们在合作上有个共同点——不是光靠价格,而是靠技术、服务和品牌。”
“那咱们呢?”阿芳问,“咱们的优势是什么?”
“你们的优势是灵活。”专家笑了笑,“大企业做决策慢,你们可以快速反应。但劣势也很明显,品牌影响力不够,技术储备也不足。”
“那怎么办?”小张问。
“找突破口。”专家说,“比如,某些新兴市场,他们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还没被满足,你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合作做起,慢慢积累口碑。”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让大家把所有资料汇总,准备做一次总结分析。
“这次分析,不能只看表面。”他在会上强调,“我们要看到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咱们机会还是有的。”小张说,“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不是没机会。”
“我也觉得。”阿芳点头,“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咱们就能打进去。”
“可不能太乐观。”老李摇头,“人家已经站稳脚跟了,咱们是新人,得有心理准备。”
“老李说得对。”刘好仃接过话,“咱们不能只看机会,也要看挑战。”
他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所有信息摊开,逐条分析。政策、市场、对手、自身优势与劣势,每一项都反复讨论。
“从数据来看,国际市场的合作门槛确实高。”阿芳指着表格,“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几乎被几大巨头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