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好仃点头,“但不只是这些,还要包括客户留言中出现的高频词,比如‘节能’‘智能’‘绿色’,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变化,就是信号。”
小张看着屏幕,“可客户留言情绪这种东西,怎么量化呢?”
“量化,不是说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刘好仃说,“而是要建立一个判断标准。比如,客户留言中出现‘环保’‘节能’的次数,与订单中相关产品的销量变化,是否同步?如果有同步,那说明这个情绪,正在转化为行为。”
阿芳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情绪、行为、政策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趋势判断的依据。”
“没错。”刘好仃说,“这就是我们的预测模型。”
小张叹了口气,“听起来好像没那么难了。”
“其实预测最难的,不是模型,而是判断哪些信号值得追踪。”刘好仃说,“我们不能盯着所有风吹草动,而是要抓住关键信号。”
阿芳在文档里写下:“政策调整引发订单变化,或为市场趋势信号。”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小张问。
“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三个数据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份初步的预测报告。”刘好仃说,“这份报告不是为了马上做出决策,而是为了建立机制,让我们能持续观察、持续判断。”
“机制……”阿芳轻声重复,“听起来有点像我们之前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流程。”
“对。”刘好仃笑了,“流程,就是机制的一部分。我们不是要一次看准未来,而是要持续地感知变化。”
小张点点头,“那我们先从这三个数据源开始?”
“先从这三个开始。”刘好仃说,“等机制跑通了,我们再考虑扩展。”
阿芳开始整理客户留言的情绪标签,小张也打开订单数据开始分类。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每个人的肩上,像是某种无声的鼓励。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三个关键词:“客户留言、订单结构、政策动向。”
他拿起笔,在旁边写下:“阳光趋势感知模型——初步构建完成。”
然后转头对大家说:“今天先到这里,明天我们开个会,把模型跑一遍,看看有没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