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一份名单,脚边是一个贴着“CRISIS TEAM”标签的塑料箱。晨风吹得他裤脚微微飘动,远处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太阳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
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整个厂区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人开始主动整理岗位上的应急手册,也有人在休息时讨论昨天课堂上提到的案例。刘好仃知道,这是个好时机。
“小林,报名情况怎么样?”他一边翻看名单,一边问正抱着笔记本跑过来的年轻人。
“刘哥,你猜怎么着?昨晚十点前就有二十多个人报了名。”小林喘着气,“还有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老师傅也写了申请。”
“哦?看来大家是真把这事当回事儿了。”刘好仃笑了笑,心里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松了些。
“不过问题也来了。”小林翻开笔记本,“报名人数太多,选拔标准咱得定清楚,不然容易引起争议。”
“嗯,确实。”刘好仃点点头,“我们不是选明星员工,是要挑出真正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的人。”
两人走进会议室时,墙上已经贴好了几张图表,上面标着危机应对小组的职责框架和初步分工设想。李姐也在场,正往桌上摆矿泉水。
“刘哥,我刚刚跟各部门主管都沟通过了,大家都表示支持。”李姐说,“但有几个部门负责人还是希望自己的人能优先入选。”
“这个可以理解。”刘好仃坐下来,目光扫过桌上的资料,“但我们不能让‘关系’成为选拔的标准。”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有些紧张。毕竟谁都知道,进入这个小组意味着什么:更多的责任,但也意味着管理层的认可,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晋升的重要跳板。
“咱们先统一一下思路。”刘好仃敲了敲桌子,“这个小组不是荣誉勋章,而是责任担当。我们的目标是在突发状况下迅速反应、高效处理,而不是搞内部平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我建议从三个维度来筛选——第一,专业技能;第二,应变能力;第三,责任心。”
“专业技能我们可以看简历和过往工作表现,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测试来评估,而责任心……”小林插话,“就得靠平时观察了。”
“没错。”刘好仃点头,“接下来几天,我们会组织一次面试,设置几个突发场景,让大家现场应对。你们觉得如何?”
李姐率先举手:“我赞成。这样也能避免主观判断,公平公正。”
会议最终达成一致,选拔流程正式敲定。
接下来几天,厂区里多了不少“奇怪”的场景。
有人突然在食堂大喊一声:“停电啦!”然后观察周围人的反应;
有人在车间假装发现漏油,看看谁第一时间去关阀门;
甚至还有人在仓库门口放了个写着“紧急疏散”的牌子,结果有员工真的拉响了警报……
当然,这些“恶作剧”都是测试的一部分。
阿浩就是在这次测试中脱颖而出的。他在听到“设备故障”指令后,第一时间冲到控制台,按照培训中学到的步骤检查系统,并迅速联系维修组。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一丝犹豫。
“这小子有点东西。”小林看着监控画面,忍不住感叹。
“是啊。”刘好仃也笑了,“脑子转得快,执行力还强。”
最终,危机应对小组的名单出炉了。十二人,来自不同岗位,有老员工也有新人,有技术岗也有行政人员。
成立仪式那天,刘好仃特意准备了一段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