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窗边,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员工反馈汇总表。窗外的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在厂区的地面上,泛起一层金黄的光晕。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已经快六点。厂里下班铃还没响,但三号生产线那边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往出口走。
“小张呢?”他转身问了句。
“在打印室!”门外传来回应,是质检组的小姑娘,“他说要赶在下班前把匿名调查结果贴出来。”
刘好仃点了点头,顺手拿起桌上的签字笔,在汇总表最后一页划了个圈——那里写着一个让他有点在意的数据:超过七成的员工勾选了“希望有更多交流机会”。
他想起昨天晚上和王师傅的一段对话。
“现在的年轻人啊,干活利索,话少。”王师傅抽着烟,眼神有点飘,“不像我们那会儿,一到饭点就围一圈吹牛。”
“他们不是不爱说话,”刘好仃笑了笑,“是不知道怎么说。”
王师傅吐了个烟圈:“那你打算怎么让他们开口?”
这个问题,他今天就要试着回答。
—
会议室里,灯才刚打开,几个主管已经坐好了。
“这次会议不讲数据,只聊人。”刘好仃开门见山,“大家都是老熟人,也不绕弯子。成本控制做得不错,但最近协作效率有点下滑,你们有没有感觉?”
王师傅没抽烟,只是捏着打火机转来转去:“我手下几个小伙子,干完活就躲休息区刷手机,连水都不一起喝。”
“这不是个例。”刘好仃翻开调查表,“匿名问卷显示,很多人觉得现在工作节奏快了,但沟通少了。比如三线换班时交接不清,导致重复检查;再比如新工艺上线后,培训跟不上,操作失误率反而上升。”
“可这些事本来就不该出错。”有个主管皱眉,“流程都写清楚了。”
“流程写得再明白,人心不齐也白搭。”刘好仃语气平静,“咱们不是机器,是人。人和人之间没点信任、没点默契,再好的制度也会打折。”
气氛沉默了几秒。
“那你说怎么办?”另一个主管问。
“先从一次轻松的聚会开始。”刘好仃说,“不是那种团建拓展,就是一顿饭,大家聊聊,谁爱说什么都行。哪怕抱怨两句也好过憋着。”
“这……会不会太形式主义?”有人质疑。
“你试试看就知道了。”刘好仃笑了,“要是效果不好,下次就不搞了。但如果有效,咱们就把它变成常态。”
王师傅忽然开口:“其实吧,我也觉得,吃饭最能拉近关系。以前我们车间每月聚一次,吃顿炒粉,啥矛盾都解决了。”
众人笑起来。
—
当天下午,公告栏前又围了一圈人。
“这是啥?”有人指着一张新贴的倡议书。
“好像是关于团队沟通的。”旁边的人念道,“标题是‘让心与心靠得更近’。”
“哟,还挺文艺。”
“往下看,还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