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玻璃厂的屋顶被晒得发烫。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握着一支笔,正对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月度成本评估报告》发呆。
他翻到那页标有异常批次编号的产品记录,手指轻轻摩挲着纸边,眼神却已经飘向了窗外。
叉车在厂区来回穿梭,工人们一边谈笑一边搬货,一切看似如常。
只是,他知道,有些事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
“刘哥。”小张敲了敲门,“我刚把质检、生产和仓储的数据都整理好了,你什么时候看?”
“现在吧。”他抬起头,把报告合上,“正好趁热打铁。”
——
会议室里,三组负责人围坐一圈,气氛略显凝重。
“我们今天不是来追责的。”刘好仃扫视一圈,“而是要找出问题出在哪,怎么改。”
质检组长推了推眼镜:“那个异常批次,我们抽检过三次,没问题。”
“问题是,它不该出现在这个生产周期。”刘好仃指着数据表,“你们看看,这批产品的型号和工艺参数,根本不匹配。”
众人低头翻资料,有人皱眉,有人低声嘀咕。
“这可能是操作失误。”生产组的老周开口,“但也不能排除录入错误。”
“所以我们要从头查起。”刘好仃拿出一沓监控截图,“这是当天所有关键岗位的操作录像,咱们一段段看。”
会议室内安静下来,只有投影仪发出轻微的嗡鸣声。
画面中,一名员工在控制台前调试参数,动作熟练,但时间点与报表不符。
“这里。”仓储组的姑娘突然出声,“他调的是旧参数,但系统显示应该是新版。”
刘好仃暂停画面,放大控制台边缘的一角,果然看到一张便条贴在那里,上面写着:“按旧参数调”。
“谁写的?”他问。
没人回答。
“先记下。”他说,“回头再查。”
——
财务室的空调开得很足,老李正在核对一份报表。
“上次你说隐性成本的问题。”刘好仃递上重新整理过的车间日报表,“我觉得分类标准有点模糊。”
老李接过,翻了几页,眉头微蹙:“你是想细化损耗类别?”
“不光是分类。”刘好仃指了指其中一行,“你看,这些损耗没有明确计入成本模型,但实际上影响很大。”
老李沉默了一会儿,点头:“确实是个漏洞。”
“还有培训签到表。”刘好仃又抽出一页,“那天小赵没参加培训,但他后来提交的作业却很规范。”
老李愣了一下:“可能补看了视频?”
“是。”刘好仃说,“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培训方式不够灵活,有些人缺勤也能掌握内容,而有些人全程在场却理解不到位。”
老李叹了口气:“你想怎么做?”
“我想把培训内容分模块,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他说,“同时增加一个‘知识测验’环节,确保真正掌握。”
老李点点头:“行,我这边配合调整分类标准。”
——
车间门口,王师傅靠在墙边抽着烟。
“听说你要搞什么节约目标?”他吐了个烟圈,“每人每月定个数,月底比谁做得好?”
“你觉得不合适?”刘好仃看着他。
“不是不合适。”王师傅笑了笑,“是你这办法太狠了,逼得人不得不动脑子。”
刘好仃也笑了:“不动脑子,怎么进步?”
王师傅收起笑容,认真地说:“其实我挺佩服你的,换了别人,早就甩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