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车间里已经围了一圈人。新型玻璃切割机嗡嗡作响,机械臂灵活地移动着,激光精准地划过玻璃表面。
“来了!”有人低声说道。
随着一声轻响,第一块成品缓缓落下。刘好仃快步上前,拿起放大镜仔细检查切口。
“怎么样?”小王紧张地问。
“不错。”刘好仃嘴角露出笑意,“边缘平整,几乎没有毛刺。良品率应该能上97%以上。”
“太好了!”众人欢呼起来。
但还没等他们高兴太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刘哥,图像识别系统出错了!”小张焦急地跑过来,“刚才连续三次切错角度,都是因为系统误判厚度。”
“是不是摄像头焦距变了?”刘好仃一边问,一边快步走向C线。
果然,摄像头旁边贴着一张“待更换”的标签,字迹潦草但清晰可见。
“这镜头早就该换了。”维修工在一旁嘀咕,“之前就说过有问题,一直没安排。”
刘好仃没有责怪谁,只是点点头:“没事,咱们临时解决一下。”
他让小张重启程序,并手动校准焦距。同时,他临时安排双人复核机制,确保每次切割前都有人现场确认厚度数值。
“技术问题不怕,怕的是没人管。”他说,“咱们现在就是边干边修,边修边学。”
经过一番调整,自动切割系统终于恢复正常。机器再次启动,玻璃被精准地分割成指定尺寸,每一块都整齐划一。
“刘哥,这次是真的成了。”小王兴奋地说。
“嗯。”刘好仃望着运转中的设备,眼里透着疲惫,也透着欣慰,“总算没白熬这些夜。”
几天后,全厂大会如期举行。刘好仃站在礼堂中央,手中捧着一块崭新的玻璃样品。
“各位同事,”他环视全场,“这是我们这段时间努力的成果。”
台下响起掌声。
“我知道很多人心里有疑问——为什么我们要搞技术研发?为什么要把生产流程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