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思考。
“其实,”一个年轻员工忽然开口,“我觉得我们可以打‘中国制造+深圳工艺’的概念。很多国外客户对我们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工精细’,而深圳又是全国制造业的标杆城市之一。”
刘好仃眼前一亮,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到了周五下午,会议室终于腾出来了。原本安排的技能培训被拆分成两场,错开了时间。大家陆续进来,围着桌子坐下,桌上已经贴满了各种便签纸,上面写着客户反馈、产品特点、品牌关键词。
“好了各位。”刘好仃站起身,拍了拍手,“今天不是汇报会,是头脑风暴。我们要做的,是给咱们的产品,找一个能让世界记住的名字。”
有人笑了:“刘哥,这任务可不小啊。”
“小不了。”刘好仃点头,“但也不是天上摘星星,咱们一步步来。”
他打开投影仪,第一页是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接着,是客户的真实反馈截图,是竞品品牌的对比图,是工厂这些年来的出口记录,也是一个个可能的品牌关键词。
“你们看。”他指着屏幕,“客户喜欢我们的产品,但记不住我们是谁。这不是质量问题,是我们还没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认知。”
他顿了顿,继续道:“品牌不是广告词,也不是一个名字,它是一种信任,一种承诺。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一提到高品质的玻璃产品,就能想到我们。”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我觉得可以强调‘中国智造’。”有人提议。
“也可以结合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另一位补充。
“如果走国际化路线,英文名怎么定?”有人开始考虑细节。
刘好仃听着,脸上露出笑容。他没有打断大家,而是静静地看着这群平时埋头做事的同事们,此刻正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热烈讨论。
“这样吧。”他举起手示意安静,“我们现在分三组,一组负责梳理客户核心需求,一组分析竞品策略,最后一组负责提炼品牌关键词。两小时后我们再碰头,看看能不能拼出一个初步的方向。”
会议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各自分工,有的翻资料,有的写笔记,有的对着白板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