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谈判正式开始。
刘好仃把之前整理的数据表摆在桌上,推给三位供应商代表:“这是我们过去一年的订单数据,平均每月下单量、紧急订单比例、质量问题反馈率,都在这里。”
“我们希望未来的合作模式是按月结算,而不是季度。”他说,“这样可以降低双方的风险,也能更快发现问题。”
“刘工,按月结算对我们来说压力太大。”第一家公司的代表皱眉,“我们现金流有限,季度结算比较稳定。”
“那我可以理解为,你们更看重自己的资金安全,而不是合作的稳定性?”刘好仃反问。
对方一时语塞。
“我提个建议。”刘好仃顿了顿,“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质量保证金’机制。每月支付95%,剩下5%押后一个月。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这部分可以直接用来补偿。”
“这个方案可行。”第二家代表率先表态,“我们愿意接受。”
“我们也同意。”第三家也跟着点头。
“好,那这个付款方式就这么定了。”刘好仃翻开合同,“接下来是交货周期的问题,你们谁敢保证加急订单能在三天内交付?”
三家都沉默了几秒。
“我们可以。”第二家代表开口,“不过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具体怎么定?”刘好仃问。
“比如订单数量不超过三百平米,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到。”
“那就把这个写进合同。”刘好仃拿起笔,在相应位置划了个圈,“明确标注,符合条件的加急订单,必须三天内交付,否则赔偿违约金。”
几家代表互相看了看,最终都点了头。
谈判持续到下午两点,基本敲定了所有核心条款。刘好仃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行了,差不多了。明天就是签约仪式。”
可到了第二天早上,事情却出了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