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以为这会是个技术活,结果成了情绪活。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采购谈判!”老张抢着说。
“不对不对,最关键是库存控制。”李姐摇头,“东西买多了放不下,买少了又不够用。”
“你们说的都是中间环节。”车间主任赵师傅慢悠悠开口,“最关键的还是原料能不能按时到,影响生产进度。”
刘好仃听着他们的争论,心里有了数。他清了清嗓子:“咱们换个角度,别看哪个环节最重要,而是看哪个环节一旦出问题,整条线都会停。”
这句话一出,三人都不说话了。
“那就不是谈判、也不是库存了,而是供应稳定性和到货准时率。”刘好仃继续说道,“这两个点一崩,全盘皆输。”
于是他们开始用红黄绿标记每个节点的风险等级。最终,两个红色高风险点浮出水面:一个是主要原材料的单一来源依赖,另一个是备用供应商联系方式失效。
“这事儿得尽快处理。”刘好仃看着那串已经停机的号码,心想,“有些事,等不到危机爆发才去补救。”
场景3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带着团队开始制定初步的优化方向清单。
他先让每个人提出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果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流程已经够快了,还能怎么改?”
“你们有没有看过竞争对手的平均交货周期?”刘好仃笑着问。
没人回答。
他调出一张对比表,投影在墙上。表格显示,他们的平均交货周期比同行高出将近两天。
“就这两天,可能就决定了订单能不能按时交付。”他说,“这不是速度问题,是意识问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不需要马上搞什么大改革,先把看得见的问题解决了就行。”
有人低头翻资料,有人开始记笔记。
“其实我们系统里有预警功能,但没人用。”一个年轻员工突然插话。
刘好仃眼睛一亮:“哪个模块?”
“是库存预警。”那人指着电脑屏幕,“当库存低于设定值时,系统会自动弹窗提醒,但我们一直没启用。”
“为什么不启用?”
“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人工盯库存。”
“这就是问题所在。”刘好仃笑了,“系统不是摆设,是用来帮我们发现问题的。”
他走回办公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
“供应链优化,不只是流程的调整,更是思维的转变。”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风轻轻吹动窗帘,带起一阵微尘在光束中旋转。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望着那道光影,心里默默想着:
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