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点点头,继续完成后续步骤。
一轮下来,成绩参差不齐。有几位年轻工人表现不错,操作流畅,逻辑清晰;也有几位老员工频频出错,不是按错按钮,就是漏掉关键步骤。
“不是我不愿意学。”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低声说,“是我这脑子记不住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刘好仃听到了,蹲下来和他聊了几句:“没事,咱们不是一次定生死。今天考完了,明天开始补课,重点辅导。”
“还能补课?”老师傅眼睛亮了。
“当然。”刘好仃笑着拍拍他的背,“咱这是工厂,不是考场。只要你想学,我就教。”
考核持续了一整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下午六点。中间有人抱怨设备太少,有人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被调岗,还有人嘀咕隔壁厂也在搞智能化转型,会不会抢了他们的饭碗。
“听说隔壁厂已经开始试运行了。”一个年轻员工趁休息时跟同伴聊天,“咱们这边怎么还没动静?”
这话被刘好仃听见了,他没打断,只是默默记下了这句话。
傍晚收工时,成绩统计出来了。不出所料,有近三成员工没达到合格线。管理层看到结果后有些担忧,甚至有人提议换一批年轻人来顶替。
“不能这么干。”刘好仃拿着数据图表走进办公室,“这批员工都是老熟手,经验丰富,只是对新技术不太适应。我们做的是再培训,不是淘汰。”
他把成绩按岗位和工龄分类整理,制作了对比图,清晰地显示出不同群体的学习曲线。
“你看,年轻员工普遍掌握得快,但经验不足;老员工虽然起步慢,但一旦掌握了,操作稳定性反而更高。”
管理层看了图表,点了点头:“那你的建议是?”
“分层教学。”刘好仃拿出一份再培训方案,“针对不同水平的人制定不同的课程,重点辅导薄弱环节,确保他们在两周内能达标。”
“时间够吗?”
“足够。”刘好仃语气坚定,“他们不是不会,只是需要更多练习的机会。”
方案通过后,刘好仃立刻着手安排。他挑选了几位学得快的年轻人当助教,负责日常辅导;又安排技术员在一旁记录常见问题,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
“记住,咱们的目标不是考试过关,而是真正掌握技能。”他在晚会上强调,“谁要是觉得自己还不熟,主动提出来,咱们单独开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