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前,刘好仃提出了一个筛选方法:“频率高的优先处理,影响大的也要重视。咱们用‘频率+影响度’来打分,选出前三项改进方向。”
大家分组讨论,投票表决。最后的结果出来了:透光率、边缘刮手、隔热性能,这三个问题排在了最前面。
“行。”刘好仃看着结果笑了笑,“这就是我们的重点了。”
散会后,刘好仃没有急着离开。他站在那张统计图表前,盯着“隔热性能”那一栏被圈了三次的地方,若有所思。
他知道,接下来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把刚才会议的要点一条条过了一遍。然后,在文档末尾加了一句话:
听见声音,是为了做出改变。
这句话,是他前几天在意见墙前看到夕阳洒落时想到的。如今写下来,感觉更沉了。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几位核心成员,准备开始细化分析。
“我们得搞清楚,这些问题背后到底是工艺的问题,还是材料的问题。”他说,“比如透光率波动,是不是和冷却环节有关?”
“之前不是发现有新工人跳过了冷却步骤吗?”有人提醒。
刘好仃点点头:“没错,但这只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我们要看数据。”
于是,新一轮的排查开始了。他们调取了最近一个月的生产记录,对照质检数据,甚至把视频录像都翻了出来。
“你看这段。”质量主管指着一段画面,“这个班次的产品透光率确实偏高,而操作流程看起来没问题。”
“但另一个班次就低了。”技术员补充,“他们的冷却时间明显更长。”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说:“看来冷却时间确实会影响透光率,但我们得确定最佳时间范围。”
“要不要做个实验?”小李问。
“对。”刘好仃眼睛一亮,“安排一组对比试验,看看不同冷却时间下产品的表现。”
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活儿。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监控温度变化,还有人专门负责拍照存档。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食堂一角,边吃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