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六人正于暖心殿与太上皇闲谈,此事定会守口如瓶。
楚稷又提及水力电力之事,雍和帝虽未亲见,却深知其重要性。
仅凭水力电力驱动的车床便能制造更精密的部件,这足以让他重视!
雍和帝沉吟片刻后说道:
“神京城四周的四条河流近年水流平缓,不然在黄河、长江等大河附近设一冶造局如何?你可有人选来主持新冶造局?”
楚稷摇头,手下可用之人有限,况且此时也不便推荐……
“一切听凭父皇裁决。
若新冶造局成立,最好专注于火炮的生产。
如此这边的冶造局也能腾出精力研发更先进之物!”
雍和帝皱眉道:
“冶造局的生产方式颇为独特,若新建于长江黄河附近,规模必将远超现有冶造局,至少需容纳十数万人才行!一般官员对此不了解,难道要派六部尚书前去?”
楚稷思索后说道:
“其实不必如此多人。
若建两座,初期各三五万人便足够。
只需先架设水力和电力车床,再从现有冶造局调派人员指导火炮及相关产品的生产。”
“他们只需懂流程,其他无需过问。
采用流水线生产,即便泄露技术也无大碍。
但招揽技术人员容易,选拔管理人才却最难。”
“生产事务不同于朝堂决策,两者可能是完全对立的两端。
若在新设立的冶造局进行某些尝试,恐怕容易引发混乱,还需派驻军队维持秩序。”
雍和帝点头表示赞同,轻揉眉心道:“军队驻守势在必行,且应与现有冶造局保持一致。
稍后朕将与皇祖父商议,划定两处地点,让工部先行建设。”
“至于人选……朕正在斟酌,此事至关重要,不可草率决定。
稷儿,你认为新建这两座冶造局,生产效率能提升多少?”
楚稷苦笑回答:“父皇,这不是简单的叠加问题,规模大小、水电利用、设备配置、人力安排及物资运输等多方面都会影响结果。
即便算上建设时间,预计也能缩短至少一半工期。”
雍和帝闻言笑了起来:“正是如此,是朕过于急躁了。
稷儿,关于冶造局的事宜你回去好好想想,若有合适人选无需顾虑,直接推荐即可。
眼下秋闱将近,切勿懈怠。”